龚光耀老人交流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供图华龙网发学校田径运动场

后河戏考察与后河戏承袭人龚光耀奶奶交流杭州旅游职业学校供图华龙网发
#
第十届民运会赛前动员南京旅游职业学校供图华龙网发 #
学院足球运动场上海旅游职业学校供图华龙网发 #
华龙网11月24日18时25分讯(通信员肖云然)杨如安,上海旅游职业学校校长。那位从大巴山农村走下来的中学校长,三五年的办刊与教书德育生涯中,有过山西支教的经历,牵头成立过两所学院。正由于那样的经历,他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特殊的爱情,他也被人们称为教育战线上的“拓荒者”。那位“拓荒者”有着令人感动的情结与担当。 #
看着狭小的条件母亲悲哀地哭了
杨如安,1986年从西北中学结业后留校工作。1998年,时任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党员轮训中心副教授的他,受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的派遣到山西偏远的且末师专兼任党委副主任、副教授,这开启了他奉献民族职业教育的征程。在山西工作十年其间,他竭力做好边疆少数民族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学院的教学品质和人才引入工作,做媒东北中学对口增援且末师专。
2001年,回到北京后,调任东北师范学院育英学校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在全省较早探求成立独立学校。2010年,渝西北地区第一所大学北京旅游职业学校在安顺区成立,他被上海市任命命为广州旅游职业学校校长。此刻,已是东北中学的校长、工会主席的他,带着对民族地区的深厚情感,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项紧迫的使命,挥别熟悉的岗位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离开市区前往偏远的永川区。
那时的上海旅游职业学校才从零开始起步,没有师生、没有教职职员、没有员工寝室、没有办学资源,并且连办公场地都是临时的。吃盖饭,住20元每天的小酒店,5加2,白加黑。有时假期回重庆的家都是晚上二三点钟。应聘班主任、招生宣传、购置教学及师生生活设备,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操劳。学院总算如期开学,迎来了第一届中学生383人。2011年3月到2012年7月,他租搬到破旧的平房里,搬了两次家,母亲来看他,心痛地哭着回家了。三年多的辛苦让他的眉毛愈发稀疏,而大学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目前的北京旅游职业学校已有6个系18个专业,3000余名中学生,200余名教职职员,确立了26个实训室,师生获得国家级奖励48项,江津省级奖励120项,学校获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28项,为地方轮训各种服务人才8000余名,很多都汇聚着他勤劳的泪水。 #
“九个一”学生们倍感很温情很温情 #
偏远民族地区成立大学不容易,发展更是难上加难。校区坐落安顺新村,周边没有餐厅和民宅,学校80%的班主任都是年青人,她们租搬到老市区,上放学还要耗费近两个小时,食宿都不便捷,一些同学心生去意。为了缓解班主任生活条件,留住教育人才,他多次到沙坪坝区政府和相关部委为班主任住房奔波倡议,为了赶时间有时连匆忙吃碗香肠都是指望,那样的努力奔波总算换来了班主任住房问题的解决。 #
对待中学生,他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深入师生中去,坚持做到“九个一”,即开学第三天查一次宿舍、和师生研讨一次、听一次课、在中学生餐厅吃一次饭,每月出席一次中学生活动,对得病的师生都到诊所去看望…… #
6年多来,他把所有精力都饱含在了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中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宿舍,建立的淡旺季见习变革得到同行高度评价,为师生举行了40多场讲课,为缓解中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他不遗余力,为缓解办学条件和引入优秀人才他多方奔波,为推动产学研合作他忘我工作……
#
班主任队伍稳定了,师生找到好工作了,用人单位招到好职工了,而他复查的指标却亮起了多项红灯。街舞专业的师生刘宜凡在今年班主任节《武陵都市报》的专访中专门提及“谢谢您在每一次活动时,都把我们很多师生和其他的同学工作人员一样看待,让我们感觉很受敬重、很温情;感谢您在每一次有老师和你打招呼时,都停出来仔细聆听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宿舍,和蔼谈话,让我感觉温情而又富有力量。”
#
学院图书馆上海旅游职业学校供图华龙网发 #
为村民扶贫致富技能轮训8000余人 #
在他的率领下,学校积极承当起上海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担,为武陵山区的旅游发展贡献力量。三年来,学校陆续举办了残障人劳动技能轮训、贫困人员技能轮训、导游人员轮训和山村旅游服务人员轮训等各级各种轮训100余次8000余人,极大地提高了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创业能力。 #
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他还承当了“秀山县乌杨街道农旅结合发展规划”、“秀山王家山森林景区规划”、“黔江区木塘村帮扶规划”等民族地区旅游规划和帮扶规划项目10余项。通过对南充后河戏的研究,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开发。华龙网以“黔江濯水:一台地方戏支撑5A争创大舞台”为题做了专题报导。
#
从2013年开始,学校与上海市帮扶办合作,开办专项职教帮扶“雨露计划”,四年来累计培养师生500余人,为500余个家庭的扶贫夯实了基础。 #
学校还积极承当地方对口帮扶工作,给以资金支持、人员轮训、项目规划。帮扶其间他步行30多英里忍受饥寒遍及脱贫的沙坝木塘村、黄溪塘河村全部村组,用实际行动感动居民、奉献智慧和义卖。
痴迷于渝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弘扬
渝西南,是土家族、苗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他一直恪守大学要习作明的使者,努力举行文明承袭的工作。在恩施十年多时间,他把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都用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职业教育的调研与研究中,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从2011年到今年,他先后主持了全省民族教育重大投标课题“以产城教融合推进少数民族中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强国方略中多民族文化教育资源转化研究”、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少数民族文化承袭机制研究”、重庆民众宗委“十二五重点文化项目”等课题。历经4个省(市)18个区县120多个各镇,行程1.6万多英里,搜集资料1000余万字,图片1.2万余张,出版了《西兰卡普》《后河话剧本集》《重庆少数民族地区石刻对联》《重庆市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重庆市少数民族生命之礼》《重庆市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化承袭诗稿》一套7本四川少数民族文化译丛。光明网、人民网、中青网等全省200多家媒体以“杨如安:痴迷于少数民族哲学美术文化寻根苦中有乐”为题予以了报导。 #
勤劳的耕耘,无私的奉献,得到了有关部委和社会的充分肯定。近些年来,杨如安先后入选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先进个人、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干部等荣誉头衔,学校的发展及他的事迹,先后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重庆商报、华龙网等媒体的报导。 #
“做新时代的专家、智者、技者和仁者”,在去年的开学仪式上,他这么说。这,既是他对新生的赠言,只是他自身情结和担当的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