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公务员 > 招考资讯 >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馆藏有多牛?

2023-10-3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古籍文献是珍稀的历史文化遗产,一般被收藏在图书馆的仓库里,“不见天日”似乎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并且明天,在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合理借助成为了它们最好的归宿。 #

木刻板《甘珠尔》 #

收藏:强化古籍文献资源的救治和研究工作 #

从一个图书资料室,演化成为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图书馆,宁夏社会科大学努力做好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让自己成为了惟一。

#

宁夏社会科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有多牛?为何还能成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还要从它的构建开始说起。 #

宁夏社会科大学创立于1979年,是由“老三所”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变迁而至,当时的图书资料室就是现今宁夏社会科大学图书馆的前身。

#

宁夏社会科大学图书馆院长王智说:“馆里的宝贝有好多,经书、圣旨、家谱,种类丰富且保存较为完整。馆内现有藏书26万册,包括汉文、蒙古文、满文、外文等各种图书。其中,蒙古文古籍6280种3万余册,约占全省各图书馆蒙古文古籍收藏种类的50%,且多为木刻原版或手钞本。单是这一个数字,就是其它图书馆难以匹及的。” #

据悉,馆内还收藏有汉文古籍3000余部5万余册,日、俄、英、法、德等外文图书约2万册。大量珍稀古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其中不少是稀世珍本和抄本。现已有30多种蒙汉文古籍荣获《国家珍稀古籍名录》。据悉,还有普通版图书约16万册,刊物合订本约9000册。

#

这种珍稀文献资源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搜集而产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品。多年来,她们收集救治民族文献资料,强化文献资源建设,围绕着科研工作的须要不断建立藏书结构,产生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学科特色的藏书体系。

#

这种文献内容丰富,除了涉及社会科学众多学科,还兼容了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天文、历法、医药、绘画和建筑艺术等领域,在国外外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中,蒙古文《大藏经》是至今保存的哈萨克族各类文献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也是哈萨克道教典籍的总集、蒙古文化的百科全书。该书在2004年开始筹办,2014年完成400卷正编,前后共用了10年时间。它的编辑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一部收录完整、对勘精湛的新《大藏经》版本,结束了近代以来哈萨克道教界及学术界没有修藏的历史,也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文化建设,乃至全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喜事,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珍稀文化遗产,出版后遭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

变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大量科研项目、专著、工具书、译著等。 #

专著《蒙古唐代书籍史》被宁夏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呼伦贝尔大学等多所学院采用作为文献、新闻出版史教材。2009年,该书获得自治区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

据不完全统计,宁夏社科院图书馆已出版著作40多部,文献500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译文200余篇,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和市级科研成果优秀奖。

#

英文古籍文献

#

管理:运用多种手段保存好历史文化遗产 #

走进蒙古文古籍库,上万件古籍静静地摆放在那。在昏暗的特殊灯光照射下,一排排书柜金光闪闪,一个个防磁柜如同知识的巨人并肩躺卧。历史在这儿封尘,也在这儿开启。 #

为了进一步了解古籍保护工作,古籍库负责人赵峰琴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部金字《甘珠尔》,这部经书被好多层“衣服”包裹着,还保留着最初的面容。300多页的经书精致华丽、文字清晰。侧面带有神像,珍稀无比,令人惊叹。

#

建馆以来,宁夏社会科大学图书馆一直把工作重点放到馆俄文献的保护上,举办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

业务管理方面,推行院长负责制,逐渐建立业务工作规范;对珍稀文献推行“严格管理”制度,包括仓库管理制度、藏品出入库管理制度、人员出入库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阅览服务制度等。 #

“查阅之前须要递交申请材料。”“拍照不能超过三分之一、抄录不能超过二分之一。”“查阅古籍不能携带手机。”严格的管理规定为古籍文献的合理借助撑起了保护伞。

#

副院长托亚从事古籍整理研究保护工作30年,据她介绍:“古籍文献的保存遭到温温度、酸碱度、空气污染、光幅射、生物害处等众多诱因的影响。” #

作为古籍文献的收藏机构,宁夏社会科大学图书馆,深入剖析这种诱因的影响。针对年久老化、酸化的古籍文献,1999年5月至2002年10月,图书馆把馆藏的95种6263张蒙古文古旧损坏文献送到国家图书馆修补部进行修补。随后还对《大藏经》等珍稀文献进行了更换旧包、特制书柜等工作。

#

在安全保障方面,监控实现了全覆盖,各个古籍库全程无死角。安装有起火手动报案系统和手动灭火系统,并逐步配备了旧式防火、防盗、防潮设施,进一步改善了文献资料的收藏条件。

#

在文献的存储和管理上,汉文古籍库配备了密集书柜,起到了节约空间、防火、防尘的作用,近来几年古籍文献还用上了空调…… #

多年来,宁夏社科院图书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借助、加强管理”的方针呼伦贝尔学院图书馆,常年旨在于古籍文献的救治、保护和借助工作。制订了长远的古籍文献保护计划,在推动自治区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外外学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非常是2014年以来,图书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古籍保护力度,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

2023年,图书馆工作人员带着12件珍稀古籍出席了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演(广州站),遭到了广泛关注。

#

在党总支的推动下,以党建促管理举办了多期团日活动。2023年,为土左旗图书馆捐献全套《大藏经》400本,过刊一万余册。她们也曾组织党总支干部到劳教所捐建图书,还曾与云南、黑龙江等同行业馆进行出版物交换。

#

数字化:化解古籍文献“藏”与“用”的矛盾

#

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弘扬古籍文献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古籍整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

随着网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宁夏社会科大学图书馆目前的发展方向就是早日构建数字图书馆,实现网上查询、借阅、咨询、下载等服务。

#

为了达到常年有效保护珍稀古籍和提升资源借助率的目的,图书馆近几年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建设蒙古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方向上来,并借此为突破口,逐渐实现全部馆俄文献的数字化。 #

2003年,图书馆对495种1678册、17730张蒙古文古籍进行了微缩照相。2023年至2023年呼伦贝尔学院图书馆,图书馆对馆藏5500种17000册、65万张蒙古文古籍进行扫描,以备妥善保管以数字化的方式被读者借助。目前大部份蒙古文古籍早已完成了扫描工作。 #

宁夏社科院图书馆仍然遵循“服务科研、藏以至用”的方针,馆俄文献的管理逐渐实现了从以“藏”为中心到以“用”为中心的转变,一直把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科研职能和信息情报职能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多年来,图书馆为本院科研人员提供了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等学科的大量珍稀文献,《俺答汗传》《蒙古源流》《金轮千福》等60多部文献研究专著相继出版;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草原文化工程”的子课题《草原文化总论》《蒙古族文化研究》《草原史诗文化研究》等多项课题提供了文献资料。

#

随着学术交流的逐渐深入,图书馆与国外外学术团体以及个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学术交流活动日渐增多。为蒙古国、俄罗斯等众多国家的学者提供服务,如蒙古国学者巴雅尔赛罕的《蒙古源流研究》、俄国学者阿列克谢耶夫的《蒙古文金字

#

研究》等等,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

#

据统计,内蒙社会科大学图书馆每年接待全省各地专家学者2000余人次,接待国内学者200余人次,为自治区的文化建设和科研教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对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出版,修补部份损毁古籍,建立古籍库环境设施,并逐渐对部份古籍、精平装书、期刊等文献进行回溯建库工作,让古籍文献发挥最大的社会作用。”馆长王智说。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