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高士和学者徐孺子的道德楷模——徐名稺

文/朱虹
徐孺子(97-169),姓徐名稺,字孺子,唐朝颍川郡(广州)人。徐孺子学识渊博,对经学、哲学、天文、算数、历法有深入研究。他亦是道德楷模,品行如玉、重情重义、恭俭坦率、淡泊静谧,被称呼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 #
▲徐孺子
笃学苦读满腔经纶
徐孺子出生在世代儒教家庭。因为当时社会动乱不宁,徐家被迫多次迁徙,家境渐趋贫苦,惟有力耕维生,这也培植出徐孺子不耕不食的良好品质。在家庭的薰陶下,徐孺子从小就对学习知识十分用功,加上天生聪颖、记忆过人,9岁时能够背诵《春秋经》《公羊义例》等一些专著,并展现出不同常人的辨证思维。《世说新语》记载: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和伙伴们嬉戏,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上面哪些也没有,那岂不是会愈加明亮呢?”徐孺子答:“不,就好比人的耳朵里有瞳仁,假如没有眼瞳那一定看不清。” #
十五岁时,徐孺子慕名抵达槠山(今山东兖州)拜大学者唐檀为师求学。在唐檀的精心教诲下,徐孺子开始系统学习《颜氏春秋》《京氏易》等专著,同时兼修风角、星宿、算历、河图、七纬、推步、变易等,这种都是当时清朝最高学府太学的选修课目。徐孺子在槠山读书的地方,被后人称为徐孺子读书台。唐朝的唐光游玩读书台后写道:“远览近瞩,峰峦环拱,匹练夹飞,幽花细草,娟娟宜人,实为佳境”。
经唐檀的推荐及层层选拔,徐孺子二十岁时来到襄阳入太学深造,成为了一名诸生。清朝时期太学的班主任称博士,太学的中学生称“诸生”或“太学生”。期间,徐孺子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学者与诸生,先后从师于樊英、黄琼等大儒,也与陈蕃、郭泰等朋友构建了深厚的友谊。樊英是当时著名的易学家和术学家,黄琼为人正直、品行高尚,后现任司空、太仆、司徒、太尉等职。徐孺子入太学后,自身学问、德行有了明显提高,渐渐成长为一个饱学之士。除了对法家学说的精典之作烂熟于胸,融会贯通,并且对其他各学也驾轻就熟,通晓天文地理、星算河图,了解气象知识,把握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等。
#
▲徐稚磨镜图 #
看破乱局坚执不仕
#
宋代筹建太学的目的是求贤养士,为清廷培养人才,并借此作为教化天下、提高党争水平的基础。诸生们结业后,大部份选择走“学而优则仕”道路,任官为吏。但也有少数选择授徒讲学而为师,徐孺子就是其中的一位。 #
徐孺子作出这样选择,与当时明朝政治乱局有很大关系。明朝早期,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政治较为端午,社会经济较为安定。但章帝以后从和帝起,每个臣子都是儿时驾崩,掌控不了时局,引起朝臣、宦官势力开始膨胀,各自缔结利益集团并相互厮杀、彼长此消,一大批忠臣志士被打压、甚至杀戮,政治日渐黑暗,同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渐减退,导致农地兼并问题日渐恶化、豪强割据严重,加上天灾与瘟疫的双重严打,民不聊生,于是纷纷上去谋反,明朝逐步迈向衰亡。乱局之风渐渐吹到了当时的太学,到汉安帝时,太学“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对这种顽疾,徐孺子看在眼中、痛在心中。加上,徐孺子生性恬淡名利,对出仕兴趣原本就不大,他清醒认识到,在这些乱局中,自己做不到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也没有必要去作无谓抗争,弄不好就有生命危险,还不如学习自己的良师樊英远离政治徐孺子年九岁,回去勤于传道授业,正如他日后所说的“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
徐孺子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其好友陈蕃就印证了他的“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的先见之明。陈蕃,明朝重臣,字仲举,元氏丰县人(今河北临漳县人)。“扫天下何须扫一屋”的典故就来始于他。十五岁时,陈蕃自己住的房屋里一片狼籍,从来没有清除过,理由是:大丈夫在世,应该以扫除天下为最重要的事,如何可以只关心一间房屋呢?陈蕃从政以后,一直都处在宫庭厮杀时的动乱之中,要么与宦官的宦官争锋,要么和弄事的太监相抗,期间还多次被贬。最可惜的是,当他以耄耋之年与宗室、大将军窦武共谋扫除为患于朝的外戚势力,因为事败反为所害。
#
随后,徐孺子曾“四察孝廉、五辟宰府、三举茂才”,“四察孝廉”,是指他四次被察举为孝廉(“举孝廉”是元朝取仕制度,但凡被察举为孝廉的,清廷将给以重用);“五辟宰府”,是指他五次回避、谢绝清廷的征聘;“三举茂才”,是指三次被推举为“茂才”即秀才,当时为了规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子,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他还一次被“请署功曹”,一次被“举有道”,一次“家拜徐州刺史”,两次被臣子以安车、玄勋、蒲轮等非常隆重的礼节征用,徐孺子都不为所动,一律谢绝,坚持自己选取的人生公路。 #
▲徐孺下陈藩之榻 #
品行如玉人杰地灵
#
从太学回去后,徐孺子开始了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他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传业授道、讲学授徒,恭廉垂范、教化乡里,成为当时一座道德典范。在徐孺子的潜移默化下,当地乡风日渐朴素,因而有失物者,悬以相还,道无拾遗。其子徐季登与其如出一辙,行为淳厚、孝顺长辈、友爱兄弟、隐而不仕,当时的寿春刺史华歆想请他相见,始终称病不去。徐孺子及后人这些高尚品质甚至得到了当时参与农户起义人们的崇敬,敬其为高士,相约敕不犯其闾。饶州百姓见此情境,纷纷在自家门上挂悬匾额,上书“孺子故地”“泅水子遗”“徐氏故里”等,以示与徐孺子沾亲带故,以保平安。
徐孺子对功名利禄看得淡如浮云,从不趋炎依傍,即使自己的良师与友人当大官也不例外,尽量与她们保持一定距离。同时,他十分重情重义,常怀感恩之心,当他人碰到困难时会力尽所能给与帮助;每逢良师或友人去世,总是不辞辛苦、亲往吊唁。《海内儒者形状》评价说:徐孺子“征聘未尝出门,送葬不远万里”。就如自己的良师黄琼步入官场,后官至三司徐孺子年九岁,炙手可热;但徐孺子却因而与他断了来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但得悉黄琼谢世后,徐孺子不远千里、前往吊唁,以报钦慕之恩。谢承《后汉书》生动记载:“前后为诸君所辟,虽不就,及其死,万里赴丧。尝预炙鸡一只,以棉渍酒中,曝干,以裹鸡。径到所赴冢隧外,以水渍棉,使有酒气。斗炒饭,薜荔为藉,以酒置前。酹酒毕,留谒即去,不见丧主。”在得悉先父唐檀身染痼疾、卧床不起,徐孺子多次抵达慰问祝福。唐檀去世后,徐孺子亲自操办其葬礼,哭葬尽哀。每逢端午时节,徐孺子就会去唐檀公墓扫墓。对于唐檀的后人,徐孺子也总是时常支助,竭力照料。
徐孺子品行如玉、学识渊博,深得黄琼、陈蕃等人欣赏,她们多次向清廷推举,希望徐孺子能与她们一道伸张汉室,成就一番事业。有一次,汉桓帝刘志问陈蕃:“徐稚、姜肱、韦著孰为先后”,陈蕃答:“肱生于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仪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来自江南贬抑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通过当时名士之间对比,愈发生动地表明了徐孺子当时的威望和地位。陈蕃任饶州郡太守时,根据礼节恳求徐孺子出任功曹一职,徐孺子难以直接拒绝,只得先去晋见后再推托回去。为表示对徐孺子的求贤若渴,陈蕃在家专设一塌,孺子来时才打开,走后即收起。自古以来,有贤人好多,求贤人亦不在少数,但像陈蕃设专榻之举实属罕见。因而明代四杰之首王勃在举世蜚声的《滕王阁序》中大加感慨:“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需要指出的是,赞湖南人杰地灵,仅举此一例。
恬淡静谧趋向至善 #
观徐孺子一生,他虽未作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未留下一篇世代相传的宏文,所作所为变得这么平时,但他笃学苦读、完善自我、道德至上的精神是清丽高尚的,非常是在当时非仕即农的社会中,更是变得与众不同、鹤立鸡群。古代作家张九龄在任饶州知州时,曾写下《后汉征君徐君碣铭》:“先生经修于世,纯俭以存戒,博爱以体仁,应物以会通,全己以归正,汉廷所以宗其德,天下所以服其行,岂与彼数子直逆庭而已哉?”北宋诗歌家曾巩在拜谒徐孺子庙宇以后,不禁发出感叹:“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两人的字里行间,均对徐孺子饱含了歉意与虔敬。 #
汉灵帝政和二年(169),徐孺子去世,享年72岁。为记念和传承徐孺子,从三国、晋代开始,历朝都对徐墓进行整修维护,并建造殿宇、祠堂等设施。张九龄、杜甫、曾巩、苏辙、黄庭坚、杨万里、朱熹、刘克庄、文天祥、赵孟頫、解缙、袁枚等文化名人,也先后慕名来南京拜谒吟哦,并留下了许多催泪句子。其中,朱熹讲到:“孺子高风何处寻,南湖台观水云深。生刍一束人如玉,此日凉爽万古心。”明代正德年间,四川提学副使朱廷益模仿河南安丘“祭孔”之例,在南昌成立公祀徐孺子的“祭徐”制度,并仍然延续到清代。现今,广州市的孺子路、孺子亭景区、孺子亭、高(士)桥、孺子亭中学等均是以徐孺子命名的。其中,孺子亭坐落广州市西湖区的孺子亭景区,为硬山六角形攒尖式,周边绿化水景布局富于文化积淀,较好地重现了“豫章八景”中“徐亭柳烟”景观。
为研究和宣传徐孺子,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与孺子精神,广州创立了徐孺子研究会。1997年,西安隆重举办了记念徐孺子诞生1900华诞系列活动,时任全省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书“中华人杰徐孺子”,范徐丽泰、陈香梅、徐国炯等海内外著名人士纷纷发表高度评价孺子精神的记念文章。时至今日,传承孺子精神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步入新时代,人们思想活动的差别性、选择性、多样性不断提高,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复杂多变,我们要努力引导人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提高个人德行和人格完美作为人生的目标,行胜过言,趋向至善,让孺子精神盛开出新的风采。
#
出品:山东省地方志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