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的生意经:文化娱乐公司可望而不可即

3月28日,北京迪士尼乐园开始向公众开售套票。官方网站由于访问量过大而一度截瘫,开馆前一天的套票“秒光”,购票的激烈程度不输春运。 #
说起日本华特·迪斯尼公司,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米老鼠和迪士尼乐园。但显然,乐园的收入只是这家传媒娱乐帝国的总收入的一小部份,电视业务和影片才是大头。 #
迪士尼2023财年(2014年四季度-2023年3季度)的财报显示,公司今年营业收入达524.65亿欧元(约合3416万元人民币),净收益为净收益88.52亿欧元(约合576.4亿人民币)。有媒体比较发觉,迪士尼的营业收入是国外三大互联网大鳄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BAT)之和,净收益是阿里巴巴的2.4倍。
#
虽然,迪士尼和BAT的业务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后者是传统的传媒娱乐公司,前者是新兴的互联网大鳄。并且近些年来,BAT都在强势涉足文化市场,双方重叠的业务虽然越来越多。 #
而才能在财报上“碾压”互联网公司的传统企业,虽然并不多。不得不说,迪士尼真不简单。 #
迪士尼的生意经 #
迪士尼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这是国外的文化娱乐公司可望而不可即的。该公司业务大体分为四大蓝筹股:、
#
1.有线电视。业务包括有线广播电视频道、电视剧制做和电视台(8家)等。电视频道包括ESPN、迪斯尼和ABC家庭频道。而8电器视台覆盖了澳大利亚23%的家庭。
#
2.主题景区和渡假村。全世界共有六座迪士尼乐园,分别坐落加拿大多伦多、奥兰多、日本东京、法国米兰、中国澳门和广州。
广州迪士尼中方控股公司为北京申迪集团,日本迪士尼持有43%的股份,申迪集团持57%。还有一家营运公司,其中申迪持股30%,日本迪士尼持股70%。 #
3.影片娱乐。迪士尼旗下的影片品牌有迪士尼影业、皮克斯、漫威、卢卡斯影业和绊脚石电影,迪士尼拍摄的影片都是通过上述几家公司发行的。
4.消费品和游戏。迪士尼会授权其他公司生产影片周边产品,缴纳高额的授权费。这种产品也会在自己的官方零售店内销售。迪士尼还出版儿童读物和动漫书。据悉,教育机构“迪斯尼英文”每年也会从中国赚走好多杂费。
相对来说,游戏业务只占了迪士尼收入的零头,约为9.7亿港元。该公司推出的比较有名的游戏是《迪斯尼:无限》和《迪斯尼企鹅俱乐部》。 #
“原力必将与我们同在!”迪斯尼公司的CEO罗伯特·艾格在财报的开头这样说。“星战迷”们对这句台词再熟悉不过了。迪士尼的影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自今年12月公映以来,在全球拿下了超过20亿港元的收视。 #
艾格确实有理由激动。2023财年,该公司的各项财务表现都再创新高,在影片市场的探求也大获成功。继2013年的《冰雪奇缘》之后,今年迪士尼接连推出了《灰姑娘》、《复仇者联盟:奥创时代》、《明日世界》、《头脑特工队》、《蚁人》、《恐龙当家》等十余部电影,目标听众既有成人也有儿童。
不过光从财务的角度来看,在迪士尼全部的525亿欧元的收入中,有44%的收入来自电视业务部门,达到了233亿港元,相当于影片和乐园业务的收入总和。这要归功于迪斯尼旗下的ABC电视台的热映韩剧(《神盾局特工》、《逍遥法外》)以及ESPN的体育比赛直播(NBA、NFL、MLB等)。
迪士尼乐园和饭店,为它贡献了162亿欧元的收入,而最出风头的影片业务部份收入只有78亿英镑。 #
不玩互联网+想方设法卖“IP” #
这种财务数字挺沉闷,不过从中我们大约可以看出,这家创立将近一个世纪的公司,是如何玩转传媒帝国的。
迪士尼的影片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形象,她们除了在影片里拥有魔法,在现实中也拥有“聚宝盆”的神奇力量。 #
以2013年年底播出的《冰雪奇缘》为例,它在全球收获了超过12亿港元的收视,卖出了几百万张原声唱片,甚至还让Elsa(爱莎)这个名子成为全美最受欢迎的名子之一。
#
它还帮迪士尼卖出了好多玩具。据好奇心晚报报导,按照2014年末的一份调查,全美大概有20%的父亲乐意为自己的儿子买Elsa这个新公主角色的玩具,而在此次的购物季中乐意订购芭比娃娃作为礼物的父亲只占到16.8%。这是芭比娃娃在过去是多年里第一次被夺走了风头。
#
同样是由于《冰雪奇缘》,消费品部门收入下降了13%,收益更是下跌近3成。
#
其实上海迪斯尼英语,在这部影片的促进下,2014财年迪士尼服务类收入下降了30亿欧元。 #
步入2023财年,迪士尼风头更劲。《星球大战》掀起的风潮刚才消弭,一部《疯狂植物城》又萌翻了全球听众。截止3月27日,这部影片在全球夺得近7亿港元收视。
相比之下,国外的同行在做哪些?
#
首先,玩概念。“IP”这个词这三年在国外十分火。它原意是“知识产权”,置于国外的语境里,大意是说由一部文学作品所衍生出的影片、电视剧、游戏等等“文化产品”。前段时间被黑成渣的《盗墓笔记》大影片就是一个大大的“IP”。
#
这年头,三句话不提“IP”,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混中国娱乐圈的。 #
其他的概念还有“粉丝经济”、“众筹”、“大数据”等等,这儿就不一一解释了,我也不懂。 #
其次,拥抱“互联网+”。2014年是中国影片互联网化元年,互联网三大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强势步入影片市场。在BAT的感召下,各互联网公司纷纷打起了拍影片的主意,而传统的影业公司也在纷纷变革,拥抱“互联网+”。 #
例如,刘慈欣的悬疑小说《三体》被西山居网路拍成了影片。西山居网路是做游戏的。90后的监事长兼CEO林奇说,他还将研制《三体》的网剧、手游、网游、动画、话剧等一系列产品……
国外几大传统的影视公司也纷纷开始了“互联网+”的布局。例如,光线传媒将构建“游戏+影视”的战略方向;并宣布启动“中国影片世界”项目,加入实景娱乐的市场竞争……
整个文化产业圈都在说,不拥抱“互联网+”,你就只能被淘汰! #
在这儿面,标语喊得最响的,当属阿里影业了。2014年,阿里巴巴竞购文化中国(阿里影业的前身)上海迪斯尼英语,开始趁势挺进影片产业。今年11月,阿里影业总工裁徐远翔给诸位导演“指一条生路”:“IP真的是信息传播有效的传达形式。曾经没有互联网之前是哪些呢,由于导演都很聪明,都很渊博,如今是你晓得他也晓得,然而有些东西他晓得你不晓得。因为信息的传播形式,假如信息有效抵达,人越多就越成为一个超级IP。由于最终是靠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植入到人们的内心里,这个东西我们要尊重。” #
如此厉害,那阿里影业拍了几部影片呢?
零部。
#
据悉,阿里影业至今仍然处于巨亏状态,听说将来阿里巴巴会把它踢出集团财报表。
看来,比概念,迪士尼落后中国同行太多;但比“IP”,BAT只有被碾压的份儿。
国外的互联网公司们,不妨沉下心来,好好向人家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