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曲松他唑巴坦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什么区别呢?

β-内酰氯类药物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抑菌药,但这些致病菌可以形成β-内胺基酶,使药物的β-内酰氯环酯化而丧失抗生素活性,因而会造成耐药的发生。 #
其解决办法就是在β-内酰氯类药物的基础上加入β-内酰氯酶抑止剂,现在有3种β-内酰氯酶抑止剂,包括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这3种酶抑止剂都具备β-内酰氯环,可以与β-内酰氯酶竞争性结合。
β-内酰氯类药物/β-内酰氯酶抑止剂的组合可以明显增加耐甲氧西林金红色樱桃链球菌、流感嗜血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链球菌、脆弱类链球菌和奇特变型球菌等的最低杀菌含量。 #
这么这3种β-内酰氯酶抑止剂有哪些差别呢?
抗生素结构差别
克拉维酸是氧根瘤烷类抑止剂的典型代表,1976年首次从链霉菌发酵液分离。 #
国外外专家还从6-羟基根瘤烷酸(6-APA)出发合成了根瘤烷砜类缩聚物,如舒巴坦和他唑巴坦,他唑巴坦是在舒巴坦结构上降低了一个三氮唑环。 #
这3种β-内酰氯类缩聚物的酶促后边产物可与β-内酰氯酶一起产生结实的不可逆的失活酶复合体,提高β-内酰氯类药物抑菌活性,显著减低其MIC和MBC,故被称为「自杀性酶抑止剂」。 #
酶抑活性的差别 #
1.克拉维酸对引物介导的β-内酰氯酶具备很强的抑止活性,但对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氯酶无效。
舒巴坦稳定,半衰期长,不仅引物β-内酰氯酶外头孢曲松他唑巴坦,对染色体形成的诱导酶还有一定的抑止作用,抑酶谱较广泛,与克拉维酸敏感真菌谱也不完全相似。
#
有研究发觉舒巴坦对酶的抑止常数值小于克拉维粘度,抑酶活性多于克拉维酸。 #
2.他唑巴坦抑酶谱更广、组织穿透性强、分布广。它对染色体、质粒介导的及多种超低毒酶、青霉素酶均有抑止作用。 #
有研究显示,与克拉维酸相比,他唑巴坦对青霉素霉素酶的抑止作用显著下降。同时有专家发觉,他唑巴坦对酶的抑止常数值小于舒巴坦。
也有文献报导他唑巴坦对产TEM类酶的小肠球菌敏感性比克拉维酸、舒巴坦高10~20倍,但他唑巴坦和舒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效力大致相似。
综上,抑酶活性:他唑巴坦>舒巴坦>克拉维酸 #
诱导真菌产酶能力的差别
他唑巴坦诱导真菌产酶的作用显著高于其他β-内酰氯酶抑止剂(克拉维酸及舒巴坦),对病菌耐药诱导能力极低,高度形成β-内酰氯酶的变异杆菌速率亦低。 #
诱导真菌产酶能力:他唑巴坦<舒巴坦<克拉维酸
临床应用的差别 #
克拉维酸是最早应适于临床的β-内酰氯酶抑止剂,现在克拉维酸有与红霉素、替卡西林2种药物的组合形式。
舒巴坦于1978年首次合成头孢曲松他唑巴坦,是国外组合药方法品种最多的酶抑止剂。现在舒巴坦有与哌拉西林、头孢哌酮、美洛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苄西林、阿莫西林7种药物的组合形式。
#
他唑巴坦于1980年合成,最早新上市的组合剂型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现在他唑巴坦有与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4种药物的组合形式。 #
小结 #
他唑巴坦的抑酶活性强、抑酶谱广、不易诱导耐药。舒巴坦虽稍逊色于他唑巴坦,但舒巴坦具备费用低,生产安全,容易获取等特点。 #
而克拉维酸的组合制剂有8种之多,如青霉素钠/克拉维碘化钾就有散剂、颗粒剂、咀嚼片、分散片、胶囊等7种制剂,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大。
#
综上,这3种β-内酰氯酶抑止剂各有校长,应在综合病人各项实际状况合理选择。
#
首发:丁香园临床服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