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学历考试 > 成人高考 > 考试动态 >

孔子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那么在他眼里礼究竟是什么样的?

2025-07-13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孔子一生追求的是恢复周代的制,他期望通过这套礼制重塑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并且希望人们能够用礼来调整社会关系。正如他的弟子有子所言,“礼的应用,和谐最为重要。”那么,在孔子看来,礼的本质究竟是怎样的?什么样的行为才能被称作是礼呢?

#

礼 本 乎 心

#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

鲁人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质,孔子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回应道:“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过分奢华,不如保持简朴;至于丧礼,与其追求形式上的完备孔子克己复礼,不如内心真正感到哀痛。”因为礼源自于人心中的爱,外在的体现便是礼。那些奢侈而浅薄的人,只关注外在形式,流于浮华,不如那些简朴而深沉的人,他们质朴而内心充满真情。

#

《礼记·檀弓》篇章中,子路曾听闻孔子论及丧礼时言:“与其哀情不足而礼仪过多,不如礼仪不足而哀情充足。”在谈及祭礼时,孔子亦云:“与其敬意不足而礼仪过多,不如礼仪不足而敬意充足。”此二语与彼意相通,强调的仍是礼仪源自内心。 #

如何凭借礼仪来治理国家呢?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若不能通过礼仪来治理国家,那礼仪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论语·里仁》

#

能用谦让之德来统治国家吗?这难道有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吗?若不能以谦让之德来治理国家,那么对待礼仪又当如何自处?”孔子在此处,强调了礼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谦让。礼的运用,和谐为上。礼不仅涵盖了外在的尊敬,还包含了内心的平和,外在表现出尊敬,内心保持平和,懂得尊敬且能够和谐相处,那么必然会有谦让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礼不可或缺,谦让同样如此。若仅有礼节而没有谦让,那还算得上是真正的礼节吗? #

礼之盛也,玉与帛何在?乐之盛也,钟与鼓何在?——《论语·阳货》

#

玉帛孔子克己复礼,作为礼仪之用;钟鼓,则为音乐之器。若论及礼仪与音乐,难道仅指代玉帛等物?抑或仅指钟鼓等乐器?孔子虽未明言,但其意旨昭然:非也。人们心怀敬意,以玉帛表达,方成礼仪;心怀和气,以钟鼓抒发,方成音乐。礼仪与音乐,根本在于内心,在于那份敬畏与和谐。若舍弃根本而只关注末节,仅存表面功夫,那么玉石、丝绸和钟鼓又怎能成为礼乐的象征呢? #

约 之 以 礼

#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

君子广泛涉猎各类典籍,并以此规范自身行为,便能够避免偏离正道。文学与礼仪,二者兼备,只有广泛学习才能融会贯通,进而领悟其深意,遵循礼仪才能内化于心,进而付诸行动。文学与礼仪相辅相成,共同进步,自然不会违背道德。颜渊曾言,孔子善于引导,以文学丰富其知识,以礼仪约束其行为,使颜渊在文学与礼仪的熏陶下,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

在颜渊向孔子请教何为仁的情境中,孔子对“克己复礼为仁”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孔子强调,所谓的“克己复礼”,即是抑制个人的私欲,使个人的行为举止遵循礼仪的规范。也就是说,君子应当受到礼的约束,正如前文所述的“以礼约束”。那么,如何“约束”呢?具体而言,便是遵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的原则。将视觉、听觉、言语、行为都纳入礼仪的范畴,并非仅仅意味着在社会礼仪中恪守规矩,实则是在遵循规矩的同时,彰显内心的自由;在谦恭有礼、退让避让中,体现出内心的智慧;将自我之心融入宇宙之间,与天地相融合,“从而实现天下归于仁爱之境”。 #

恭敬却失礼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谨慎却失礼则会显得畏缩,勇敢却失礼就会导致混乱,直率却失礼则会陷入困境。——《论语·泰伯》 #

孔子言道,若只注重外表仪态的庄重却不懂礼节,未免过于辛劳;若仅知谨慎行事却不知礼,便会显得胆小怕事;若一味勇往直前却不知礼,必将导致鲁莽行事,招致祸端;若心直口快却不知礼,难免会尖酸刻薄,伤害他人。谦逊、谨慎、勇敢、正直无疑是四种优秀的品质,然而一旦缺乏“礼貌”,便会转化为劳累、畏缩、混乱、纠结,这样的行为难以称得上是美好的;若没有礼节的“规范”,不懂得礼节,原本美好的德行也只会暴露出其不足之处。由此可见,懂得礼节和遵守礼节的重要性。

#

立 于 礼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

《诗经》共三百篇,概括其要义,即表达思想纯正无邪。孔子以为,这些诗篇均源自诗人真挚的情感流露,根植于人的性情之中。在吟诵之际,其音调起伏,情感丰富,易于打动人心。这些诗篇既能激发人的情感,又能让人有所观察,促进人际交往,还能引发人们的怨愤之情。因此,孔子认为《诗经》是激发情感的重要来源。至于礼仪,其核心在于恭敬与谦让,君子修养自身的基础离不开礼仪。通过学习礼仪,人们可以独立自主,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从而在礼仪中确立自己的立场。音乐之至善至美,其内涵与精髓无不与礼紧密相连,既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又能彰显道德之精粹与仁爱之熟稔,且与道德之道相和谐者,每当聆听音乐,总能有所感悟,从而在音乐中达到圆满。此言可窥见孔子对诗教与礼乐的重视。

#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

孔子曾言“以礼为立身之本”,在向儿子伯鱼传授教诲时,他又强调了这一观点:“不习礼仪,难以立足”。所谓礼,即谦恭有礼、庄重自持,在政治领域,它是君子必须掌握的仪节;在社会生活中,它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基石;在个人修养上,它是君子修身养性的关键。若人不知礼,则将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耳目无所依凭,手足无所措,又怎能自立于世?在《尧曰》一文中,孔子再次强调:“不懂得礼仪,便无法立足于世。”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礼对于君子的“立”十分重要。 #

礼乐之先,野人得以先登;礼乐之后,君子得以继起。若能运用,吾则追随前者。——《论语·先进》 #

孔子在讨论“先进”与“后进”人士中选拔人才的观点时,曾言:那些先学习礼乐再求官职的,乃是未曾获得爵位的一般人;而那些先担任官职后再学习礼乐的,则是卿大夫的后代。若让我挑选人才,我倾向于选择那些先学习礼乐的人。这又是为什么呢?孔子提倡“学业有成方可从政”,认为学业优秀是步入仕途的基础,他强调,在官场之前,必须先掌握礼乐知识,这样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有些东西是边工作边学习无法完全领悟的。

#

君子将义作为根本,以礼来实践,以谦逊的态度表达,用诚信来达成。真是一位君子啊!——《论语·卫灵公》

#

君子行事之道,孔子总结为四:秉持正义为行动基准,遵从礼仪以执行,言语谦和,态度真诚。如此方为君子。其中,礼仪乃行事之规范。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