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爱岗三十余载坚守岗位,冯希平引领口腔教学勇攀高峰

【服务格言】
敬业爱岗,三十余年坚守岗位。 #
教书育人,桃李芬芳遍布华夏。 #
孜孜以求,勇攀医学教育新高峰。 #
冯希平是医疗领域里一位长期坚守的资深人员,自从踏足医生岗位起,就始终铭记着救死扶伤的庄严承诺,这份信念是他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同时,他也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园丁,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他始终尽职尽责、勤奋不辍,衷心期盼学生们能够学有所成,将来超越自己。他担当口腔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持续研究新的教学手段,改进口腔教学活动,带领口腔医学院的教学工作不断取得领先地位。
#
冯希平从进入工作岗位开始,就长期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开展相关工作,目前已经从事这个职业三十三年了。他曾经先后负责过好几个教学研究部门的主管工作,从二零零六年开始,他担任了口腔医学院的副院长职务,到了二零一四年,他又同时负责起口腔医学院和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的常务副院长工作,并且负责这两个学院的教学事务管理。任职期间,主管两所学院的教学布局、学科设置、规范制定、师资培养、创新实践及学科提升,推进了两个学院实验平台的建设,成功实施了2018年教育部主导的临床医学与口腔医学学科考核,在口腔教育领域贡献卓著。 #
不忘初心,坚持教学一线辛勤耕耘
#
当前社会高度关注医疗与科研领域,冯希平却始终不忘初衷,持续在教书育人岗位上默默付出。医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各类学习制度错综复杂,具体要求也互有差异。他不仅为本科生讲授课程,也为研究生进行指导,并且总是亲自走进教室,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此外,针对不同年限学习期限的教学规范与特性,分别规划教学安排,每年安排教学研究室的教员们更新教学规范,依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医疗实践动态,修正课程内容。既维持了传统的口腔医学理论,也融合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
他肩负着艰巨的教学管理职责和口腔预防教学任务,即便如此,还是能够挤时间,参与教学领域的革新与进步。曾经负责多项教学科研任务,例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课题“医学生职业认同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课题“上海市口腔人力资源调研与预测”,以及“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口腔课程方案”;过去五年里,撰写了六篇教学相关文章;合著或参与编写了三十多本专业书籍和教学用书,特别是作为国家“十三五”本科教学指导教材《口腔预防医学》的主编,以及专科医师培养系列教材《口腔预防医学》的主编;多年持续参与制作口腔执业医师(助理)考试手册,并担任副主编角色。
#
敢于创新,打造口腔医学精品课程 #
口腔医学领域持续快速发展,患者对牙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老式的口腔预防医学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具体来说,课程设置上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变得僵化,所学知识难以灵活运用,不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也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严重,学生动手能力欠缺。 #
PBL(基于)教学法是“以课题为中心的教学”,与常规的填鸭式教育不同,这种教学方式以课题为引导,“先课题,再教学”,非常契合医学教育的需求。冯希平在主管口腔医学院教学事务期间,积极倡导这种教学方式,召集各教学单位,按照新思路重新规划学科安排。从今往后,交大医学院的口腔医学教育不再以单一学科为依据,而是采用模块化方式,围绕一个医疗情境,整合多个关联学科的知识,这种做法让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感受,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他反复召集不同领域的教师探讨模块的构建方式,课程的编排顺序,以及教学时长的规划。安排口腔医学学院的教师们到外地进行交流与考察,目的是学习并认识这种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首先从借鉴国外教学方式入手,接着慢慢结合中国的教育特点。 #
他首先在口腔预防医学领域实施综合式课程计划,把原先分开教授的口腔预防医学、口腔流行病学和口腔统计学内容合并,从而建立了一门全新的《口腔预防医学》综合课程。另外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围绕病症开展教学活动,尝试运用课题形式进行授课,扩大问题导向式学习的时间分配,以此增强学员的诊疗分析水平;从能力培养角度出发,提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途径,增加深入社区进行健康维护教育的课时,从而提升学员执行口腔保健任务的技能;同时将新版《口腔预防医学》学科通过网络平台向全国范围普及。运用统筹学科建设的思路,增强开拓性思维的方法在牙科医学学府获得赞同,其后又普及到该牙科医学学府的全部范围。2013年《口腔预防医学》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和上海市重点课程,这项包含《口腔预防医学》的成果荣获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度教学成果特等奖、校长奖,以及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克服困难,创建口腔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
口腔卫生已纳入国家到2030年全民健康规划的关键环节,预防牙科的专业人员将发挥核心作用,培育能够应对当前形势的牙病预防医师的任务十分艰巨。牙病预防学是一门强调实际操作的学科,除了掌握基础理论,还要求从业者有献身精神,并能在基层社区实施口腔保健措施。过去口腔预防医学课程安排里,理论部分比例很高,学生实践技能差。针对这一难题,冯希平教授在整合《口腔预防医学》学科时,显著增加了动手训练环节,着重强化了社会服务环节,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时间各占一半;特意在校园周边建立社区口腔保健站点,每年拨款五十万元保障站点正常运转,旨在让学生掌握社区医疗保健技能;增设了在小学、幼儿园及社区进行口腔保健的实习项目,涵盖氟化物应用、窝沟封闭技术、蛀牙修补、口腔检查等操作;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推行口腔健康宣教,参与九月二十日爱牙宣传周活动,撰写健康知识普及文章。通过实践锻炼,增强学生处理实际事务的本领口腔医学考试网,培养其服务公众、贡献社会的热忱。冯希平老师因此项成就,于2010年被授予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杰出指导教师称号。 #
立足发展,推动实验教学工作向前发展 #
口腔医学专业实践性极强,各项技能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进步,无论是基础的麻醉缝合,还是复杂的根管治疗,单纯依靠理论掌握或临床观察,教学成效都不理想,受限于技术条件,口腔医学学生必须在模拟头模上反复练习,之后才能在患者身上开展实际操作。这种模拟头模与真实病人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因为没有中间环节口腔医学考试网,经常给学生实际操作带来强烈心理负担,造成部分学生既不敢操作,又因不操作无法提升技能的困境。此外,在医疗争议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临床指导教师也面临着较大挑战,一些教师在实际放权让学生操作和预防医疗纠纷之间难以抉择。
#
冯希平老师为应对这一状况,着力构建了包含仿真头模、情景模拟以及真实病人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建立了口腔情景教学实训场所,设置了十五间与实际口腔诊疗室完全一致的训练空间,用以复制真实的口腔诊疗环境。通过构建仿真的口腔诊疗环境,安排学生参与诊疗流程学习,包括诊疗规范实施、器械保养管理、知识普及宣传、医患交流技巧等环节,让学员的实践训练从模拟器具过渡到真人接诊时能够自然过渡,从而为将来从事医疗工作奠定更加牢固的根基。为了提升口腔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积极采纳前沿技术,建立了口腔模拟训练场所,配置了二十套最先进的口腔模拟训练设备,学员的实践过程会被即时存档在设备中,指导教师会对学员的实践记录进行点评,学员能够参照存档信息对比并修正自身实践方法,让实验室内的实践活动更具针对性。为此,冯希平老师负责的项目“虚拟仿真3D根管预备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荣获2018年教育部国家首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上海交大口腔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在2018年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三十余年行医生涯,冯希平倾注心力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实现了自己当初立下的医学承诺;三十余年执教经历,他全身心投入口腔教育领域,关爱着一批又一批口腔医生的进步。
【个人简介】
冯希平是口腔预防科的领导者,他担任主任医师和博士生导师的角色,同时也是口腔预防医学课程的主要负责人和学科的核心人物贝语网校,他曾是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的副站长,还担任过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以及九院临床医学院的副站长。曾获得省部级、市级行政单位及本校授予的多项教育成就表彰,荣获上海市“杰出教学新秀”称号,入选上海市卫生委员会“百名人才工程”,获得上海市“育才之星”奖励,享受国家政府特殊贡献补贴,担任过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新闻中心 教师工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