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岁慈善家田家炳辞世,一生捐建众多学校,生活却极为清贫

田家炳虽然一笔捐款动辄百万、千万,但他本人却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他不拥有私家车,日常出行依赖地铁,步行成为他通勤的主要方式。在生活中,他并未追求奢华,享受高档消费,每月的生活费用不过区区3000元。
#
田家炳基金会于10日对外公布讣告,宣布香港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先生于当日清晨平静离世,享寿九十九载。 #
田家炳,1919年诞生于广东大埔,早年曾在南洋开展事业;1958年,他带领全家搬迁至香港,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创立了化工企业,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1982年,他创立了田家炳基金会,秉持“回馈社会,贡献国家”的宗旨,致力于捐助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特别重视教育事业,其善举遍布全国。
田家炳基金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田家炳先生在全国各地已慷慨捐助了93所高等院校、166所中学、41所小学,以及约20所专业院校和幼儿园,此外,还资助了1800余间乡村学校的图书馆。 #
田家炳先生多年来对教育事业的慷慨捐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在香港荣获“感动香港十大人物”和“爱心奖”等殊荣,并被香港特区政府授予最高荣誉的大紫荆勋章。在全国范围内,他亦获得了数十所大学的认可,被授予荣誉博士、院士称号,或受邀担任荣誉教授。
#
林郑月娥行政长官于10日对田家炳先生的离世表示了沉痛的哀悼之情,同时,她亦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向田家炳先生的家属表达了诚挚的慰问。
#
林郑月娥表示,田家炳堪称杰出的实业界翘楚与慈善界领袖,他的一生都在不懈地为社会贡献力量,为国家献出宝贵智慧,其人格魅力令人敬佩,他的离世让人深感悲痛。
昨日傍晚,红星新闻的记者成功联络到了田家炳基金会的一名职员。该职员透露,田先生于上午11点30分平静地离开了人世。田先生的遗愿依旧是对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期盼,“我们将秉承他的意志,延续他的善举,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
她回想起,大约在今年二月,那是她最后一次见到田先生,当时他的精神状态尚佳,然而行走和进食方面却显得颇为不便,毕竟他已年届九十九岁。最近这段时间,田先生主要在家中静养。据新华社和红星新闻记者王春报道。
#
在酒店用剩的香皂 他会用纸包好带走
#
——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师生缅怀田家炳先生
成都商报记者通过查阅田家炳基金会官网得知,在四川省境内,共有11所田家炳中学,它们分别位于成都、乐山、眉山、南充、雅安、广元、通江、西充、宜宾、自贡以及泸州等地;此外,还有2所田家炳小学,分别设立于南充和安岳。
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坐落于锦江河畔,地址为顺江路369号。在得知田老先生不幸离世的消息后,学校立即通知了全体师生,大家共同表达了对田老先生的哀悼之情。成都商报记者也迅速抵达学校,副校长张国云回忆起了他与田家炳先生交往中的两次会面。 #
副校长:两度见面 对田老的节俭印象深刻 #
田老先生对我们学校贡献良多,得知他离世的消息,我们深感悲痛。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副校长张国云回忆说,他曾两次见到田老先生,第一次是在2003年,当时田老先生出席了学校的挂牌仪式。成都市田家炳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5年,它曾先后被称为“成城中学”、“川大附中”和“成都十九中”,直到2003年才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田家炳中学”。正是在那次挂牌庆典中,张国云有幸目睹了田老的尊容。而次年,即2009年,田老先生莅临学校进行考察,并亲自与学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
尽管与田老只见过两面,然而田老那节俭的生活方式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给张国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想起2003年,田老来成都参加学校挂牌仪式时,下榻于望江宾馆。在那段日子里,有一个小细节让他深受触动。“田老会将宾馆里用剩的牙膏用纸包裹好,连用过的香皂碎片也会小心地包起来,一并带走。我当时不禁感到惊讶,这样一个富有的人,在生活中竟然如此节俭。”
田老在成都的停留时间仅有短短两天,期间他主要参与了挂牌仪式,几乎没有机会去其他景点游览,于是便急忙踏上了归途。 #
田老再次莅临学校,张国云向记者透露,此次田老莅临成都之际,恰逢他九十华诞,现场聚集了众多宾客,其中不乏受他资助的学生们。学生们手捧蛋糕步入会场,共同为田老的生日献上祝福。在生日晚宴上,田老谈论最多的便是教育话题,他不断勉励学生们要勤奋学习。而那天,田老的笑容格外灿烂。
他提及,田老先生的奉献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田老曾言,一个人的贡献不应仅以金钱多少来评价,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此外,他还提到,近年来田老先生对学校的支持颇多,包括班主任培训、学科教师培训、课题研究以及学生研学旅行等多个方面。在资助学生方面投入更多,比如成都市田家炳中学与法国一所中学建立了友好关系,选派了30名学生赴法交流;暑期组织学生参观田老故居进行研学活动;此外,设有田家炳奖学金,对考入知名学府的学生予以奖励上海田家炳中学,每人可获得5000元奖金。“这些费用均由田老承担。我们将会持续努力,培育出更多杰出人才,将田老的奉献精神传承下去。” #
学生:田老辞世消息刷屏 感恩文化在田家炳学校延续
#
谈及田家炳先生,那些曾参与游学的成都市田家炳中学的学子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高三七班的杨启航向记者透露,他在2017年暑假有幸参与了田家炳基金会的游学项目,并且特地前往了位于广州市大埔县的田老故居,以及拜访了数所田家炳中学的友好学校。我观察到,某些学校的空调上标注着“XX班”的捐赠字样,那些学子们虽已毕业,却依然通过各种方式回馈母校,这体现了感恩文化的传承——得益于田老先生的资助,即便毕业多年,他们依旧将这份感激之情传递开来。他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手机翻看着,记者看到,在学生群和教师群中,田老先生离世的消息牵动着每一位师生的心。 #
田老先生,愿您安息,愿您在那边继续见证学子的成长;“我们立志成为‘务实不浮华,务实为本’的田中学子”;作为田家炳学子的我们,对老先生的离世深感悲痛……杨启航的手机上,充斥着田老先生逝世的消息,同学们纷纷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老先生的哀悼之情。 #
谈及田老先生,高三六班的佘语恒坦言上海田家炳中学,相较于物质援助,田老先生赋予他最为珍贵的是精神文化层面。他提到,田家炳中学的毕业生在取得成就之后,始终铭记对母校的回报,这种精神财富实为宝贵。在田老先生的感召下,感恩的文化传统在田家炳学校得以传承和发扬。
众多学子在表达哀悼之情之际,众多毕业生亦以个人独特的方式纪念田老。毕业已久的陈先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田老先生离世的消息,并感慨道:“虽未曾见面,但始终受益于老先生的指导,感激之情铭记肺腑,田老,愿您安息。”成都商报记者许雯,摄影记者刘海韵记录下了这一幕。
他的遗愿:希望中国的教育越办越好!
#
人物档案 #
田家炳 #
大慈善家、大企业家、教育家、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董事会主席
他的经历: #
1919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市大埔县; #
18岁远赴越南推销瓷土; #
1939年转往印尼从事橡胶业; #
1958年,全家搬迁至香港,于屯门地区通过填海造陆,成功建立了田氏化工城,这一举措逐步为香港赢得了“皮革大王”的美誉。曾担任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以及田家炳基金会的董事会主席。
他的荣誉: #
在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为2886号小行星赐予了“田家炳星”这一美名。 #
1996年英国女王亲自在白金汉宫授予其M.B.E勋章; #
数十所大学院校授予其荣誉博士、院士、教授等荣衔; #
国内70余市授予其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
他的慈善: #
1982年,田家炳基金会应运而生,其慷慨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以及41所小学。田家炳先生将个人总资产的80%无私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累计捐赠超过10亿港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国的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领域的捐助占据了90%的比重。 #
自1995年起,我专注于教育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在精神层面的支持,这让我内心充满喜悦,身体也因此更加强健,同时,我的生命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衷心希望,上苍能赐予我更多岁月,让我能为社会、为民族贡献更多力量。 #
——田家炳《我的幸福人生》 #
缅怀 #
眉山中学校长: 他生活很节约 捐资助学却很大方 #
田家炳博士,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不幸于昨日离世。眉山中学校长罗金福听闻此事后,心中感慨万分。他回忆道,2002年,眉山刚刚撤地设市不久,正值资金短缺之际,城区内尚无一所国家级重点中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田家炳先生慷慨解囊,捐赠了250万元,这笔资金成为了眉中新校区的启动资金。罗金福补充说,田家炳先生曾多次莅临学校,然而他从未提出过任何要求。他最常说的是“教育的希望在中华”。在日常生活中,他极其节俭,一瓶未饮尽的矿泉水,他会从学校带到酒店,再从酒店带回学校;至于酒店里的小香皂,即便是剩余的,他也绝不会轻易丢弃。
#
2006年,眉山中学新校区顺利通过了验收,荣获国家级示范中学的称号,并以此命名为“田家炳”。罗金福表示:“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田老确实令人深感敬佩。”尽管田老已经离世,但他以自身为榜样,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将不断滋养着后人。全国范围内的田家炳学校中,有一个专门的群组,我们对此都心怀感激。成都商报记者 蒋麟。
#
田家炳奖学金获得者: 老先生是我们求学路上的榜样 #
胡仟亿,田家炳奖学金的获得者,同时也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他这样说道:自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听说了田老先生的各种感人事迹。而在高中毕业后,当我开始新的学习旅程并有所成长之后,我对那些像田老先生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心怀教育情怀的人,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敬佩和敬意。设立田家炳基金会,多年来持续对学校进行捐赠与资助——我的母校成都市田家炳中学亦在其列——乃至设立我荣获过的田家炳奖学金以激励青年学子,这一切都凝聚着老先生对我等求学者无尽的仁爱之心。老先生以身作则,德育育人的理念一直是我们求学路上的楷模。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老先生培育后人的恩情铭记于心,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必将永存。成都商报记者 许雯 #
印象
#
用田家炳冠名 #
是为激励自己
田家炳捐赠的金额动辄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然而在香港,他却过着一种堪称简朴的生活。
#
他没有私家车,每日依赖地铁和步行往返于工作与家之间;他不追求奢华生活,一双鞋伴随他十年,袜子反复修补,多年来每月的开销不过3000元;外出住宿时,他总是携带自己的肥皂,以免浪费酒店用品;而在餐馆用餐,他仅以清水解渴,拒绝饮用饮料。他不追求奢华排场,也不热衷于社交应酬,无论何地若是用丰盛的宴席来款待他,那地方便会失去他慷慨的捐助。 #
田家炳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对子女的教育同样严格把关。谈及子女教育,他明确指出:留给子孙的财富不如培养他们的品德。他的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首先在中文学校接受教育,随后才会被送往美国或加拿大深造,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今世界的形势。
#
仅此一点,他将自己的名字置于众多项目之冠。他期望借此途径让自身的事迹与精神得以广泛传扬,甚至流芳百世,进而吸引更多目光,共同投身于善举。此外,此举措亦旨在激励他自己,务必将教育事业、学校建设得更加出色。
若教育未能达标,学校亦然,即便将田家炳之名冠于其上,亦非彰显其荣耀,反而可能使其形象受损。家长们可能会告诫子女,切勿将孩子送至田家炳学校就读,如此一来,田家炳之名将蒙受耻辱。田家炳曾言,此言一直激励着他,并要求基金会同仁及所有受捐助者,务必切实将学校办好,切勿辜负众人的期望。(据澎湃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