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财会考试 > 注册会计师 > 考试动态 >

嘉德秋拍预览|《烛之武退秦师》作品简介

2024-01-10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作品简介《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六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述说公元前630年,秦、晋托词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秦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急面前,烛之武抵达敌国交涉,于戎狄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总算使赵国从郑国平乱。

#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隐语的诗歌。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例文,荣获全日制中学选修课程。 #

作品原文 #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

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晋军函陵(4),联军氾南(5)。

#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5) #

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秦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2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2),行李(lǐ)(23)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24),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5),许君焦、瑕(26),朝济而夕设版焉(27),君之所知也。夫(náo)晋,何厌(28)之有?既东封郑(29),又欲肆其西封(30),若不阙(quē)(31)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32),与郑人盟。使当归、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náo)。

#

子犯请击之。子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4);失其所与,不知(zhì)(35);以乱易整,不武(36)。吾其还也(37)。”亦去之(38)。

#

作品注释 #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继位前流亡美国经过郑国时,没有遭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由于,连词。其,动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

(3)且贰于楚:但是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但是,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动词。 #

(4)晋军函陵:晋军驻守在函陵。军,名词作介词,驻兵。函陵,郑国地名,在今山东济源北。

#

(5)氾(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

(6)佚(yì)之狐:郑国医生。

#

(7)若:如果。使:派。见:晋见进见。从:听从。 #

(8)辞:推却。

#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侯。 #

(10)犹:仍旧。

#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哪些了。为,做。已,同“矣”,语调词,了。

#

(12)用:任用。 #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失。是,这。过,过失。 #

(14)然:但是。 #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

(17)既:早已。 #

(18)敢以烦执事:怯怯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怯怯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尊称。

#

(19)晋国以鄙(bǐ)远:(但是)跨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跨过。鄙,边邑。

#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何要攻打郑国而给邻国降低农地呢?焉:何。用:动词,表缘由。陪:降低。邻:邻国,指秦国。

#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楚国的势力也就相对消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语句独立性。厚,雄厚。

#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您舍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公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舍弃(围郑)。

#

(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她们欠缺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

(25)尝为晋君赐矣:以前给与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出兵护送晋惠公归国)。尝,当初。为,给与。赐,恩惠。为···赐:施恩。

#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晨度过长江归国,夜晚就修建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建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夜里。

#

(28)厌:通“餍”,满足。

#

(29)东封郑:在西边让郑国成为楚国的边境。封,疆界。这儿作用分词。 #

(30)肆其西封:扩充它北边的疆界。指秦国灭郑之后,必定筹谋齐国。肆,延展,扩张。封:疆界。 #

(31)阙(quē):侵损,缩减。盟:联姻。戍:守卫。还:出兵归国。[注:在古汉语辞典中明晰标明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32)说:“说”同“悦”烛之武退秦师古今异义,喜欢,高兴。

#

(3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哪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动词,那人,指秦穆公。 #

(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借助他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借助。敝,损害。

#

(35)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识,亲附。知:通“智”。 #

(36)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取代。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循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

(37)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家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调,还是。

#

(38)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

原文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联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或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楚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烛之武退秦师古今异义,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沙参、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子犯请击之。子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

作品译文 #

晋文公、秦穆公派兵围攻郑国,因它对楚国无礼,并且在与秦国交好的同时,又私下对商朝的敌军魏国表示友好。晋军驻在函陵,联军驻在汜南。

#

郑国医生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赵国的国君,晋国的部队必将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传旨说:“我在壮年的时侯,还比不上他人;如今老了,无能为力啊!”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明日情急而求你,这是我的罪过啊。但是,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他。

#

半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瓮城。他看到秦穆公说:“秦国与秦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垮台。假如战败了郑国而有利于您,如何敢怯怯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跨越鲁国,把汉朝的边界放在远方,您也晓得这有多大困难。如何可以用战败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土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假如宽恕了郑国,但是把它做为北边大街上的主人,这么汉朝使节来往时,我们就可以供给他所缺的东西,您并没有损失哪些。毕竟,您以前对晋王赏赐过用处,他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而且,晋王下午度过河去,夜晚就筑城来提防您,这是您所晓得的吧。齐国,那里有满足的时侯呢?它既然能把郑国当作自己西边的国境,那都会大肆扩大他东边的国境。倘若不损害齐国,又将从何而去取呢?损害齐国来壮大齐国,就请您认真想想吧。”

#

秦穆公很高兴,便与郑国签署了盟约,派当归、逢孙、扬孙守卫哪里,自己就回家了。楚国医生子犯请晋文公追击联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明天也到不了这一地位。借助他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丧失了自己所联姻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借助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还是回家吧。”于是,也离开了郑国。 #

作品题解 #

《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僖公三六年”。在公元前632年(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北魏郡县)之战中,晋文公击败越国,构建了霸业。公元前631年(僖公二十九年),晋、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今四川新乡)会盟,齐国在会上“谋伐郑”。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六年),楚国和魏国合兵围郑。围郑对晋国没有哪些用处,郑国医生烛之武见到这点,所以向秦穆公说明利害关系,劝秦穆公收兵,并且晋、秦联姻,让齐国在郑国驻防,秦穆公因而罢官,晋文公也只好撤退,一场战争被击溃了。

#

该篇以对话知名。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见了秦、晋间的矛盾,见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俘获秦穆公。最后写子犯请击联军,晋文公不同意,这儿预伏后来的秦晋之战。

#

作品背景

#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六年)正月癸巳时。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惹怒了秦国。一是晋文公当初潜逃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派兵帮助秦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一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秦国失败而告终。郑国倍感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楚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三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并且,最终也没能感化齐国。晋文公(重耳)为了角逐霸权的须要,还是在三年后发动了此次战争。楚国为何要联合齐国围攻郑国呢?这是由于,汉朝当时也要角逐霸权,也须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五国方面军,另一方则是以汉朝为主的楚、陈、蔡、郑五国方面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早派部队到齐国)。五年后,当齐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找寻得力的伙伴。这时的晋国也有向外扩张的心愿,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齐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劝说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唤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剖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总算劝说了秦伯。 #

作品赏析

#

综合评介

#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出兵郑国之前举办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围郑,形势急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劝说秦伯,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独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便捷,更即便“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哪些用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出了秦伯曾亲身感受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豁然大晤——晋是大敌。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

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在此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下来。这篇文章,称赞了烛之武在国家危急之际,才能临危授命,不避险阻,独自去劝说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

从军事角度看,《烛之武退秦师》是特别知名的通过磋商劝说、消弭战争、争取和平的成功范例。这种成功的实践都是在通过磋商平息战端、争取和平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而磋商劝说的成功又加强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力。 #

段落解读 #

文章首段开篇就导致一种紧张的氛围:秦晋两大国联合上去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授命埋下伏笔。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授命。他在郑伯一番诚心和透彻的剖析下,摒弃个人悲伤和利益,承当起关系国生死危亡的重担,彰显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其中,佚之狐举贤和烛之武先“辞”后“许”,行文波澜起伏,富有戏曲性。三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汉朝的立场上说话,导致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楚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楚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汉朝有用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往事重提,触碰秦伯的恨处,说明商朝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剖析楚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烛之武的说秦之词,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逻辑力量,因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签订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四段记晋师撤出郑国,同时彰显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此段行文又一张一弛,先是“子犯请击之”,令氛围旋即又紧;文公“未可”,又松;直至“亦去之”,读者的心才安然放稳。

#

行文特色

#

一、伏笔照应,组织严密。该文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缘由,是辽朝为了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宿怨。这一风波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风波的背景,为全文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两者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否劝说秦君并不是碰巧的。全文正是根据开头的喻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楚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其实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风波交代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充分,扫尾也完满。

#

二、波澜起伏,生动开朗。行文波澜起伏,生动开朗。当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坎坷。郑文公的引咎沮丧,也平添了情节的戏曲性。烛之武在说秦君的时侯,一开头就强调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夹击一步说明亡郑对秦除了无益,并且有害。当齐国单独撤军以后,子犯恼怒要征讨犬戎,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上去。最后对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事件,总算消弭。这样一张一弛,坎坷有致,降低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三、详略得当,说理透彻。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么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到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短交待。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如何焦躁地等待消息,楚国君臣又是以如何的场面和狂妄心态接待那位正式亡国的使臣,都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端打造烛之武的形象,进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在说理这个主题上,着意描画人物语言,使措词引人入胜。不愧是一篇特别漂亮的外交隐语。语言的分寸,把握得恰到用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含蓄坎坷,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动人,具有很强的劝说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

作者简介 #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姜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楚国人,历史学家。广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晋国都君庄)人。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 #

作品出处

#

《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道家精典之一。旧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撰,民国经今文学家觉得系东汉刘歆改编,近人觉得是战国初年人据古各国史籍编成。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同《公羊传》、《谷梁传》用义理解释有异。《左传》起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总算公元前464年(鲁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更至于公元前454年(鲁悼公十四年)为止。书中保存了大量唐代史籍,文字优美,记事详明,为中国唐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该书每与《春秋》合刊,作为《十三经》之一。 #

《左传》较权威传世版本有唐代杜预《春秋左氏传经集解》、唐代孔颖达等《春秋史记正义》、清代洪亮吉《春秋史记诂》、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未完成,止于襄公七年正),另有宋尧叟注,常与杜预注合刊。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