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作为一名非专科专业的传播学研究生,在经过一年的传播学的学习研究以后,我仍然认为自己对传播学处于一种没有把握到系统学习技巧的状态。其实这与我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常疏于学习之外的事情有关,因而,在这个假期我决定要将其他事情抛开,专心投入到包括传播学以内的各类学习中来。对于传播学名著,我在之前以前将麦克卢汉的《机器新郎》以及其他一些美国知名学者的专著借来看过,或许是因为专业基础的不扎实、或是翻译语言的冗长,总有种努力把每位字看进眼里却连上去不能明白其中奥妙的觉得。其实也不是全部都是这样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这本《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式》就是例外之一。
#
研一刚入学的时侯我就读这本书,读这本书的缘由似乎可以用罗杰斯在序言中的一句话来抒发:“任何牵涉一条新的湖泊的人都想晓得这儿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何这样飘荡。”作为一名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在基础几乎为零的状态下,最想晓得的也是传播学是哪些,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辛运的是,罗杰斯那位当代德国最知名的传播学学者之一,用一种不这么无趣,甚至可以说挺有趣的方法告诉了我答案。读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并不仅仅限与书本的内容或则说是传播学的学科知识,从作者罗杰斯本人到书中提到的传播学诸位先驱,都给我的学习甚至人生心态带来了新的改变。
关于兴趣。将这本书读完两遍以后,我必须承认在书的好多部份,各类学派的介绍及其研究成果的简介,使我倍感沉闷而无心阅读,同时这些状态也使我对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形成了怀疑。这些高提炼度的学术研究的简介和各类外国研究者的名子,的确让人很难受。不过,在这样一本500多页的专著中罗杰斯几乎将传播学的渊源、产生以及发展过程的细枝末节都交待清楚是几乎不可能的,而且整本书所承载的信息量的确是巨大的。在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中,所有的文字都必须是经过考证与调查的结果,相比较与国外各类教科书式的编绘下来的书本而言,其所耗费的精力是不可比拟的。但我相信,所有对传播学的发展起到过促进作用的人,或多或少对这门学科或则说对她们所研究的领域是有着很大的兴趣的。若果没有兴趣做支撑,任何学术研究或许还会索然无味。就好似罗杰斯在序言中也说到:“在我已完成的大概20本专著中,写作一步历史是最最强烈的体验。这也是最最有趣的事情,它所提供的是那个挠抓奇痒的愉悦,那个使人们晓得怎样走出迷宫的愉悦”。做研究是这般,虽然人生中的各类事情何尝不是一样。因为各类缘由我选择传播学作为我的专业,其实我谈不上是因为多大的兴趣,而且起码我不讨厌。当我早已成为一名该专业的中学生,我认为假如这将是我一生的职业,我必须培养出对这个专业的兴趣。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似乎是前进的最大动力。
#
关于怀疑。在考研的过程中,认真学习过的是邵培仁先生的《传播学》,其中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虽然成为真理一样被我们所谨记。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和霍夫兰四位学者的生平在传播学史这本书中有描述,但是我们无需怀疑的是她们对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构建即其以后的发展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所以施拉姆在他的专著少将以上四位学者确觉得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有依有据的。至于罗杰斯在书中说道:“我怀疑这公认的传播学史。”这一公认的传播学史就是指的四大奠基人的神话。我觉得,作为一部传播学史的写作者,对由一门学科中未曾遭到怀疑的一个真理般存在的说法提出指责还是挺须要勇气的。这么当初的哥白尼、伽利略其实是背负了更大的勇气与力量。学习前人的知识成果尚且重要,而且似乎独立的思索与勇于怀疑的勇气,才是更重要的财富。其实,真理是存在的,而且我们永远得不到真理,只有通过有理由地怀疑,越来越接近真理。
有关读书。关于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我在看这本书之前对她们的了解太少,我也很沮丧为什么在过去的这么多时间里如何就没有好好去读几本书,学习更多的东西,让自己显得更充实。虽然在看完传播学史以后,对于其中所提及的物种起源、精神剖析理论、批判学派依然是一知半解。现代的娱乐形式太多,抢占了我们太多时间,真正拿来学习的时间少之很少。浮躁是我们的弊病,我甚至不能在家里呆着超过一天,更即便古人所说的六年寒窗苦读。并非不爱读书,而是心情的浮躁与凡俗的各类诱惑使我们没有时间与精力来享受读书的过程,上网、电视连续剧、聚会旅游、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花费掉我们一整天一整天的时间。虽然我们都懂得,多有这些有所成就的人,都不是简单地休息娱乐才迈向成功的殿堂的,并且,有时侯成功对我们而言或许有些高远,你们热爱并沉沦在一种自娱自乐的小幸福中,至于怎样使社会进步,那是成功人士的事情。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想给自己一个积极而向下的答复,其实我们就将成为这些成功人士。所以,阅读吧。
#
有关碰巧性。我感觉我很能理解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兴趣,如同假如我是一名右腿不灵便的年青人,我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去研究怎样医治手脚的方式。为此我想,假如施拉姆没有患上口吃的疾患,传播学史会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动,就好似施拉姆曾经假如在衣阿华学院接受了图书馆院长的职位而不是新闻大学长的职位,传播学会不会出自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我晓得我的看法是具有很强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色调的,如同我在怀疑没有毛主席,中国的历史将改写一样。马克思历史唯心主义告诉我,答案是否。因而,在传播学发展的湖泊中抢占一席地位的学者们虽然都是具有历史必然性地将传播学推进到了现今,但是,将会有更多的传播学者继往开来,我们会是其中之一吗?未知。 #
关于慕尼黑学派。因为念书期张品良老师的文化产业这门课中提到过文化工业,因而在听到这本书中的莱比锡学聚会文化工业的批判时,我还是抱着很大的兴趣去阅读的。莱比锡学派的核心人物是犹太中下层家庭的子弟,包括霍克海默、洛文塔尔、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具体来说,我的确不能在几句话中说清赫尔辛基学派的主要学说,重要的是我在这本传记式的传播学史中,更多的是了解了各个慕尼黑学派的核心人物的生平与性格特征。至于学术观点,我倒真正没有深入领会到。其实我也认为,亲身去阅读她们的专著才是习的正道,这本只是一本史,不能面面俱到。但的确,在书的其他部份,我在好多时侯就会被各类人物与风波蒙蔽不解,我发觉我还蛮难找到一个阅读本书的逻辑。其实,还是我自身能力的局限。 #
关于麦克卢汉,在好多书中,作者都用一种很华丽的语言去描述麦克卢汉的横空出世对传播学的影响。对于他的思想我也只是能从一些导读性的书本中了解,他的专著我的确是须要花吃力气去阅读的。在传播学史中,罗杰斯却只是用了一两页的篇幅对其进行简单地介绍,无论他曾经在学界掀起过多大的波澜,罗杰斯用的是一种很客观的语言对他进行描述。我想,一本史的作者的确是应当保持这样一种客观的状态,自身的观点不应出现在一本客观的历史中。其实,我也有很强烈的兴趣去研究一下那位是大众对传播形成强烈兴趣的学者。
#
读《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式》,想说的还有好多。但又认为自己的看法过分狭隘,其实是这样,我们还年青,人生是一个不断慢热积累沉淀的过程,其实,我在几六年之后再读这本书,意味又会不同。但其实发觉,观后感是一种总结梳理的好方式,也有助于积累与沉淀,使这些看书过程中不留神激发下来的小小火花不至于在漫长纷扰的记忆中消失不见。古人的话很有道理: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