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财会考试 > 注册会计师 > 考试动态 >

陈彦斌:《中国金融》年第10期

2024-01-2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作者|陈彦斌「中国人民学院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校长」

#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0期

#

2023年3月12日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三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即将对外公布。“十四五”规划纲要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拼搏目标挺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三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手册。其中,“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第二十二章第一节“完善宏观经济整治”明确提出,要“健全宏观经济新政评估评价制度和重大风险辨识预警机制,畅通新政拟定参与渠道,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与往年的三年规划纲要相比,“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健全宏观经济新政评估评价制度”的新叙述,导致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

宏观经济新政评价的重要意义 #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既要巩固好第一个百年拼搏目标发展阶段所实现的伟大成就,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奔向第二个百年拼搏目标挺进。但是,现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既面临历史性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外外形势严峻复杂。在此背景下,“健全宏观经济新政评估评价制度”,对宏观经济新政进行系统性的评价,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就现实意义而言,宏观经济新政评价有助于增强宏观调控效率,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因而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拼搏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经济增速的视角来看,要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须要以到2035年人均实际GDP水平相比2023年翻一番为目标。这就须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建立货币新政和财政新政对企业投资与市民消费的提振疗效。近些年来,中央在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中多次指出要增强宏观调控效率,但是颁布了众多措施。从实践来看,相关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宏观调控效率,还须要进一步注意相关制度。“健全宏观经济新政评估评价制度”,有助于找到提高宏观调控效率的核心环节,引导宏观经济新政更好地掌握好时度效,为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拼搏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

就理论意义而言,宏观经济新政评价有助于将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经验理论化,推动建立和健全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新中国创立7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这种成果解决了一些困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奇迹。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学理论,还没有挺好地建立起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为此,十分有必要推动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其中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与西方宏观经济新政存在明显差别。一是,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新政工具一般以货币新政和财政新政等总需求新政为主,而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工具除了包含总需求新政,并且可以使用供给侧结构性变革等手段对总供给进行调控。二是,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新政以短期调控为主,而中国特色宏观调控除了包含短期调控,还通过三年规划等中常年调控推动经济常年发展。三是,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新政在常规时期哄抬波动能力较强,而且在危机时期常常表现欠佳,中国特色宏观调控除了才能在常规时期较好地哄抬经济波动,并且还能在危机时期彰显强悍的反危机能力。为此,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新政进行评价,并在评价过程之中不断建立评价理论根据,对于建立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是极其重要的。 #

不能简单仿效西方宏观理论评价中国宏观经济新政 #

系统评价一国的宏观经济新政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一项全新而且饱含挑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评价宏观经济新政的过程中,即将涉及怎么选择评价维度、评价理论、评价根据、评价方式、评价模型等众多问题。评价的核心原则是将宏观理论与中国国情有效结合上去,但是在评价过程之中不断建立评价理论与评价方式,这就天然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仿效西方宏观理论来评价中国宏观经济新政。 #

第一,西方宏观理论体系本身就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到目前为止还未能给出兼具短期目标和常年目标、兼顾经济增速与结构优化的新政建议。在广义的宏观经济新政框架中,宏观经济新政主要包含稳定新政(逆周期调节新政)、增长新政与结构新政。既有的西方宏观调控理论在传统的二分法理论研究范式的束缚之下,对于两者的讨论是割裂的,在新政实践中三类新政也常常各行其是。稳定新政是既有宏观经济新政框架的核心,借以熨平短期经济波动并维护金融稳定。下降新政及其理论是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基石,借以推动常年经济增速。不过,稳定新政和下降新政之间理论联系较少。据悉,结构新政致力实现最优经济结构,但在既有宏观理论和宏观经济新政框架下讨论较少。考虑到中国正处于奔向第二个百年拼搏目标挺进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新政须要兼具短期与常年目标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而且更须要兼具经济增速与结构优化目标,假如简单仿效西方并不健全的理论对中国宏观经济新政进行评价,这么与中国的现实需求和新政实践其实是不相符的。 #

第二,西方宏观理论是基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而逐渐产生的,与中国国情有较大差异,简单仿效西方宏观理论来评价中国宏观经济新政将会造成评价结果出现误差,甚至可能出现较大错误。以对预期管理的评价为例,预期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引导公众预期来提升新政调控效率,已成为近些年来宏观新政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西方宏观理论的建议,预期管理主要是指货币新政预期管理,具体包含新政透明度和前瞻性指引两个方面。并且,中国预期管理的范畴实际上比西方国家要笼统得多,中央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维度多措并举引导公众预期。短期而言,每年通过中央经济工作大会与人代会发布全年经济运行的前瞻性指标并明晰叙述新政定位,在稳定公众预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期而言,定期制定经济发展三年规划,明晰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新政导向,使公众愈发明确经济发展的路径,提高了公众信心。常年而言,通过规划布署“三步走”战略、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前瞻性地设定了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目标,有效发挥了前瞻性指引的重要作用。可见,假若不考虑中国预期管理的现实情况,简单仿效西方宏观理论给以评价,将会造成评价推论形成较为显著的误差。

#

宏观经济新政评价体系的初步探求与基本框架 #

近些年来,笔者尝试着系统性地探求研究宏观经济新政评价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2023年以来,笔者和陈小亮(中国社会科大学经济研究所)、刘哲希(对外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大学)等团队成员,在“大宏观”和“三策合一”视角下,结合宏观理论和中国国情初步建立起了宏观经济新政评价体系,而且对中国宏观经济新政进行了年度的系统性基础性评价。 #

已有研究大都只是对某一类宏观经济新政在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的运行状况进行零散化剖析,缺乏统一的、系统的剖析框架。但是,现实中货币新政、财政新政、宏观审慎新政等多类新政是在统一框架下共同完成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两大核心目标。要想全面确切地评价各种宏观经济新政的操作与运行状况,必需要构建起系统的评价体系。我们的宏观经济新政评价框架尝试从新政目标设定的合理智、政策整体疗效、政策力度、政策传导效率、政策空间、预期管理、政策协调性七大维度建立起基本框架和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宏观经济新政进行系统评价。 #

我们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特性。一是奉行“大宏观”和“三策合一”的整体理念。既有的西方理论将经济的短期下降与常年下降以及经济增速、经济波动和结构调整等重要话题割裂开来,但是现实中它们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奉行“大宏观”和“三策合一”理念,就能确切分析和辨识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综合使用稳定新政、增长新政和结构新政,设计出恰当有效的新政应对思路。二是重视积累与建立新政评价的理论根据,并逐渐建立新政评价的基础性理论体系。中国宏观经济新政评价的理论根据须要将宏观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样就能为新政评价提供着力可靠的评价根据,因而得到更为确切的评价推论。三是重视宏观经济整治指标体系的建立,常年跟踪测算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产出缺口与潜在增长缺口等基础性指标,为宏观经济新政评价提供重要根据。 #

中央在2023年首次提出了跨周期调节的新调控思路,跨周期调节的新政目标、政策工具、政策传导机制等重大问题有待建立,亟需举办深入研究,并将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划入宏观经济新政评价体系,进而为“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健全宏观经济新政评估评价制度”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根据。■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