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何良军武汉调研基层党建,楼商居融合成治理样本

8月13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何良军前往武汉考察基层党建工作,他指出,需要增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提高基层管理效能,从而为迅速建成关键支点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这一指示为武汉市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指明了具体路径。现在,城市空间构造愈发纷繁多样,怎样解决资源分布零散、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等管理困境,是衡量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在武汉的核心城区,一种创新举措正在提供了解决之道——依托党的领导建立“楼商居”一体化管理模式,促使商业楼宇和居民社区从位置接近转变为深度互动,为巨型都市基层治理树立了典范。 #
通过调整机构设置来消除管理分散的弊端,从而建立合作共赢的新机制。在市政管理中常见的部门林立、缺乏协调的混乱现象,其核心是要建立完善的系统架构。新华街道独具匠心地整合了向上延伸的楼宇党组织建设与横向展开的社区党组织建设,构建了全方位、互联的党组织合作平台,以街道党委员会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骨干,大厦公司、商业街区等“两企三新”党组织为辅助,达成了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延伸的全面性。借助成立楼宇理事会、商户联合体等自我管理组织,实施“内部事务内部商议、内部事务内部定夺”的沟通办法,经营主体由被动接受基层管理转变为主动介入事务处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需要消除政府部门间的隔阂,以及不同领域间的界限,要依靠党组织作为核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建立起灵活且包容的治理联合体,使得各种参与方都能在基层治理的整体布局中明确自身角色,从而为解决资源分散的问题提供体制上的支持。
#
通过优化配置来增强服务提供能力,构建合作共赢的良好环境。在都市核心地带,管理要素的零散低效常常造成“部分空置、部分不足”的矛盾状况,这构成了基层管理的普遍难题。提高要素使用效益必须建立新的合作模式,以党组织建设带动要素的高效调配,方能有效解除难题。新华街道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掘各类闲置场所的利用价值,把公司大楼里闲置的区域、商业区店铺空置的场地以及社区公共的设施进行统一安排,建设了江城驿站、共享空间等具备多种用途的服务场所。通过调整资源分配,增强市场机制的效用,借助知名连锁超市的供应链体系,建设了中百大厨房项目,运用“政府资助部分、企业让利部分、居民承担部分”的机制,旨在满足职场人士及新兴就业人员对优质便捷餐饮服务的需要,促进了政府、企业与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基层管理应擅长运用市场和社会方法,通过构建资源对接渠道、开发新的合作方式,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化的利用。 #
通过优质服务提升民众的满足感,塑造和谐共赢的新风尚。党领导基层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对民众诉求的准确理解和回应上。新华街道“楼商居”的融合治理举措,彰显了以需求为依据的核心价值,通过设立解决职场人士子女照看难题的“四点半”课堂,同时开设满足老年人和儿童共同用餐的“社区食堂”;借助举办满足职场人士文化学习需求的“白领夜校”,以及组织推动居民互动交流的“精武市集”,这些富有创意的实践均展现了服务提供方式从过去简单笼统的模式,转变为如今细致周到的精准模式。尤为难得的是,借助社区文化品牌的塑造,既满足了民众的物质需求,又营造了人们的精神栖息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从而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这种既处理实际事务又关注文化建设的服务方式,让各个群体在同一个家园里达成了价值认同、情感融合留学之路,为基层管理带来了持续的动力。大城市高效管理中提供针对性支持的核心在于明确需求、区别对待,既要确保服务到位,也要追求效果显著。只有让服务贴近民众实际需要,才能成功完成从注重管控到注重帮助的治理模式转变。
#
管理国家如同烹饪细小的鱼,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变,正是用精细的技艺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超大城市管理的时代答卷,既需要制度革新的力度,也要求人文关怀的深度,只有秉持着体恤民情的心态和周全细致的才智,把民众的诉求融入治理创新的环节,才能打造出适宜居住和发展的城市画卷。
#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
作者:杨康煜(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新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