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程朱理学和心学影响国运

明天张老师看见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你们对这说法怎样看?张老师觉得学术力量不可能构成国家的兴亡,只能说它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对全局发展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假如断定程朱理学和儒学影响国运的话,那是不对的,学问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切要看学这种思想的人究竟是如何运用的。论文内容如下,欢迎你们在评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程朱理学,又名为“程朱儒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系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学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根据。
程朱理学是一门政治哲学,换言之,这门学说虽然是讲给君主、讲给整治国家的士医生群体听的;宋代理学家非常注重的“理”,也是拿来约束君主与士医生的。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好,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也好,都是针对君主与士医生提出来的道德标准,她们是统治者,是社会精英,承受更为严格的道德约束也是应当的。
虽然理学在宋朝影响力非常有限,朱熹生前郁郁不得志,身旁却极尽哀荣,元、明、清三朝都将他的学说尊为正统宋明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的影响,于是程朱理学完成了从一门在野政治学说向国家意识形态转变的跳跃。明王朝更是将程朱理学列为武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
东汉早期,程朱理学(起于宋,是儒家的发展)在思想界抢占主流。它倡导“存天理,灭人欲”,但到后期程朱理学渐渐死板,囚禁了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凸显出制约作用。到清朝中期,一个新的学派开始兴旺并开始抢占明思想界的主流,它就是儒学。儒学发端于南宋早期,但集大成者则是清朝中期的阳明先生——王守仁。
清朝中后期阳明儒学遍布大江南北,出现“门徒遍天下,留传逾百年”局面。王门后学分化为八大学派――黔中、江右、浙中、楚中、闽粤、南中、北方、泰州,非常是南京王守门员阳明儒学传播到平民百姓之中,并最终推动出了东林学派的书院讲学运动。 #
清末大儒顾炎武等人看来,阳明之儒学可谓破国亡家之学,清朝的覆灭可谓阳明儒学普及漫延之结果。他气愤疾首地说,对于“亡国”(易姓改号)与“亡天下”(礼义文明的失去),阳明儒学及理学实在难辞其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