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脱颖而出

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与灿烂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芳争艳的盛会,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清朝班固《汉书·艺文志》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借此驰说,联合诸候。"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不安,各诸候国都在拉拢人才,为自己所用,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为文化盛行提供了物质保障;文化方面,私学盛行,无数思想流派因而诞生,可以说百家争鸣的产生对后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
而春秋战国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引起了无数人的探究和好奇,百家争鸣究竟有多么辉煌呢?其中又有什么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脱颖而出呢?就让我们追随历史的脚步去探究这种问题吧!
一、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
发展演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古埃及文明相映衬,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思想文化时尚,春秋末期中国以孔子、老子和墨子为代表组成了三大哲学体系,到了战国时期因为私学兴起、学术自由和“士”阶层的崛起与活跃,产生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直至汉武帝时期重用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政,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层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的思想文化,随后不同朝代虽非变化,而且道家思想仍然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道家学派道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其创始人是被华夏子民称为“圣人”的孔子,道家主张“仁政”和“德治”,觉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政治里面,主张“以礼治国”,号召恢复“周礼”;在教育方面,倡导“有教无类”,觉得不是只有统治阶层才有资格接受教育,所有人都应当成为有德行之人;儒学还指出教育的功能,觉得想要国家安定、百姓幸福就要轻刑罚、重教化。道家思想觉得一个国家想要强悍上去,要做到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末期楚国人,姓孔名丘,字仲尼,孔子理念的核心就是“仁”,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实现“仁”就要包容对待他人,自身要固守“克己复礼”的处世之道。孔子还首创了私人教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并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让寒门士子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到了战国时期,法家分为了八派,其中孟子和荀子所在的两派是道家的正统代表,孟子有着“亚圣”的称号,他主张百搭倒退,觉得人性本善,因为理念不符合诸候国发展的须要,所以在当时没有遭到重用;而荀子在政治上主张“仁义”和“王道”,觉得人性本恶,并且通过礼仪教化和法治可以使人从善,并提出了“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荀子对于儒教进行了整修,融合了儒家和道教的积极思想,进而使道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须要。
儒家学派儒家名子的来历,是由于主张以法治国,并提出了“不别尊卑,不殊尊卑,一断于法”。战国早期,李悝与商鞅等人开创了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主要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在经济方面,儒家学派主张“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在政治方面,主张废除府兵制,设置府兵,以刑讯峻法进行统治;在思想与文化方面,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断诸子百家学说。 #
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了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由于他汲取了儒家不同事派的优点,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整治论思想。韩非子觉得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人们毋须严格遵守古时的传统,应当按照现实的须要进行政治变革,并提出了系统的法整治论。
#
韩非子还主张完善中央集权和君主极权的封建国家,让国家的大权都集中在君主手中,这个思想顺应了构建大一统极权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所以儒家思想在后期得到了重用。
#
道教学派道教又被称为“道德家”,以春秋末年老娘有关“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用“道”来说明世间万物的本质和变化,道教觉得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倡导清净无为,以柔克刚。《道德经》言:“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
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老娘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姓李名耳字聃,是衰落的贵族出身,老娘将“道”概括为普遍的包罗万象的最高哲学概念,他觉得“道”就是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
老娘的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辨证思想,觉得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也可以相互转化,可以说老娘的辨证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初期辨证的思想起源。
#
道教在政治里面倡导“无为而治”,道教中的黄老思想是东汉早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受当时统治者的重用,通过疗养生息和经济建设使东汉时期的国家实力得到恢复并强悍上去,“文景之治”由此而至。在政治上,儒家其实崇尚“无为而治”,但并不是没有任何作为的,而是采取一种更为温和的形式去整治国家。
法家学派法家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与法家争锋相对,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度,觉得任用贪官须要打破往日的等级观念,注重藩王的能够,最终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
法家之所以可以壮大上去,是由于它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意愿,在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在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兼爱;在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影响,提出尊天事鬼;同时主张“非命”,指出靠自身的能力做事。
#
法家的成员大多来自社会底层,都经历过人间疾苦,所以对于美好的追求愈发憧憬,到了战国末期,法家主要分成了两派,一派以逻辑学、数学、力学和光学的学科研究为主,被称为“墨家后学”;一派以游侠志士为主,被称为“墨侠”,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发挥着自己的能够,为社会做着贡献。 #
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战国早期宋国人,墨子名翟,主张“兼爱”和“非攻”,“兼爱”就是爱所有人,没有任何阶层的差异;而“非攻”就是反对不正义战争,这也反映了平民百姓对于安定生活的盼望。据悉百家争鸣的影响,墨子还主张“尚贤”,就是用人唯贤,而非任人唯亲。
#
法家在墨子的率领下,以前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影响力最大的学派,而且到了战国后期迈向了衰微;到了东汉时期,因为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独尊儒术,废黜百家”的主张,以及社会态度的变化,加上法家对于弟子的训练坚苦,要求严格,所以法家在汉代以后基本消失了,但据考古学家推断,最后一代可能是出现在清朝时期,因抗夷而全部覆灭。 #
兵家学出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是由孙武写的军事名著,被后世奉为精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诸多军事谚语来自于这本书,甚至有好多西方军事中学把它列为必学教材。
战国时期的孙膑承继弘扬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的主张,反对空谈仁义,主张“事备而后动”,这与当时的形势相适应,所以兵家也因而发展壮大上去。 #
杂家学派战国末期社会变迁激烈,新兴的地主阶层要求政治和思想的统一,所以反映到学术思想里面,就出现了将各个学派的思想融为一体的杂家,杂家的出现也反映领战国末期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杂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特征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的专著代表是《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着召集门客所著,兼收并蓄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因而内容比较庞大和混杂。 #
纵横家学派纵横就是合纵连横,纵横家出现在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之一,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候,从事政治和外交活动的谋士为主。当时齐国实力强悍,又仍然为统一全省而暗中积攒力量,所以其他国家为了自保纷纷缔结联盟,力图抵秦。
因为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而当时又分为两派,一派以苏秦为代表的燕、赵、韩、魏、齐、楚纵以拒秦;一派是张仪连横五国分别事秦,力破合纵,纵横家也因而得名。《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
纵横家的创始人鬼谷子是卫国朝歌人,王氏名诩,是战国时期声名显赫的人物,被誉为纵横家的鼻祖和兵法集大成者。鬼谷子的核心思想是:“潜谋于无形,常胜过不争不费。”因为归隐于云梦山鬼谷,所以自诩鬼谷先生,精通百家学问,还教育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多位风云人物,其思想更是影响了无数人。
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被人们觉得是天生异相,智慧的象征。鬼谷子还著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天髓灵文》等诸多作品,其专著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
#
二、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缘由及影响
#
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缘由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历史由分裂逐步迈向了统一。这个时期涌现了各类各样的学派,不同事派之间互相争论,积极寻觅着认同自己理念的统治者;于是代表各个阶层和不同政治力量的学派都对宇宙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解释,这就是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
而“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社会与阶层关系在中国唐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春秋晚期与战国早期,各诸候国为了发展自身力量先后进行了变法变革,这是新兴地主阶层借助政治力量改变以前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构建新的社会秩序,进而带动了封建化进程。到了战国时期,因为地主阶级本身统治政权不稳固,又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变法的变革里面,所以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不过后来大一统封建国家构建后,地主阶层的统治思想成为了主流思想,其他代表不同阶层和政治力量的学派纷纷遭到了排除和禁锢,所以发展十分艰辛,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就再难看到了。所以说,“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是很难产生这些状态的。 #
百家争鸣产生的文化缘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背后文化昌盛的根本缘由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大转型为诸子百家发表各自主张,著书立说提供了历史舞台,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诱因的影响。
当时私学兴起,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状况,打破了常年以来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先的下层文化学术逐步向社会上层扩散,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文化下移。” #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社会大改革引起的礼崩乐坏,使将原先属于贵族底层阶层的士阶级从宗法治的羁绊中解放了下来,在社会身分上重新获得了独立。而各诸候国因为自身发展对人才的渴求,更是壮大了士阶级的力量,士阶级的崛起,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气氛。
激烈的兼并战争也重新打破了之前的单一生活状态,让文化传播规模日渐庞大,各类诱因的冲突与渗透,给与了文化重组的好机会,也为“百家争鸣”的思想传播提供了条件。
百家争鸣产生的学术缘由春秋战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思想与文化最为群星灿烂的时代,诸子百家在这个时期彼此诘难又互相交流学习,秦汉时期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派正是由于吸收诸子百家之长,才就能拨得夺魁。可以说这是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时期,文化思想领域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活跃。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镇的盛行和商业的繁荣,在各国争相变革的热潮中,传统的社会秩序也收到了剧烈冲击,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四处游学、讲学,筹谋伯乐的赏识,比起之前门阀世家抢占文化教育的局面而言,她们有更多的机会施展志向。 #
春秋战国期间,“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也是这个历史时期奇特的社会现象,各学术派系之间似乎归属于不同的阶层和利益体,并且也是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存在,这种学术团体讨论时政、著书立说,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不属于政治的附庸品,对于权势贵胄更是报着“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的心态,这些学士自由的气氛也是促使“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诱因。 #
“士”可以选择“择木而梧”,像飞鸟一样来去自由,这促使了各国之间人才的流动:邹衍本是楚国人,在谡下学宫兼任上医生,却因不满齐滔王的党争,而成为了燕昭王之师;吴起历经鲁、魏、楚等国为官,因才学过人,总是会受到陷害,每次背叛才会离开另投明主;商鞅在秦国不受赏识,听闻秦孝公“广令国中求贤者”后入秦,被秦孝公赏识而委以重担。 #
当时社会还兴起“养士”之风,诸候国和士医生不仅发展自己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能力外,还为了能否早日壮大自身实力而选择“养士”。春秋晚期秦国的田常在齐景公时期就用自己的爵位供养“士”;楚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晋国的春申君被后世称为“战国四公子”也是由于“养士”多达百人,对待“士”礼重有加而在诸国之间声名显赫;战国后期楚国的吕不韦身为富可敌国的大商人,门下有“食客三千”,优秀的“士”也会遭到清廷的重用,如商鞅、吴起等人都作出了一番事业。
#
养士之风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进一步繁荣,而当时影响最大的基地就是商朝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齐威王变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徐干《中论·亡国篇》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医生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
稷下学宫是周朝统治者筹建的国家养士机构,借助国家的财力和物力养士,基本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延续了一个半世纪,稷下学宫其实是周朝官办,但它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接洽政事
#
也就是士人通常不兼任具体的爵位和行政事务,日常则从事自己的讲学活动和学术研究,有须要时统治者会咨询士人,《新序·杂事》说:“稷下学者喜议政事”,所以稷下学宫实际上是统治者的“智囊团”。
学无常师 #
稷下学宫推行“游学自由”的方针,教学方法比较特殊,中学生可以自由听讲,也可以随时去游学,中途游学到此,想要加入也可以接收,不受任何的限制。教学制度也非常灵活,中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并不局限于一个先生学习,其他先生讲学假如感兴趣也可以讨教,这些教学制度打破了先前不同事术流派之间的局限,让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推动了学术领域的发展。 #
自由辩论
#
稷下学宫坚持“兼容并包”与“学术自由”的新政,在这儿没有权威,假如想要自己学派的学说得到你们的认可,须要进行公开的辩论,而学宫定期会举办“期会”不管是班主任、游士还是学说都可以出席辩论,这些突破师生界限的交流学习方法推动了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也对解放读书人的文化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中学生管理
稷下学宫拟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学生守则──《弟子职》,从敬爱旅长到着装仪表,再到课堂课后的学习都有严格的规定,稷下学宫对中学生管理的安排彰显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这一守则仍然留传到了后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的出现可以说对中国当时及后世都形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大的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基本产生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不同事派之间的互相争论和互相影响也促使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总结 #
春秋战国时期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号称传奇的时代,当时形成了一大批的思想家,中国思想和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百家争鸣的思想对后世形成的深远影响也可以用“智慧精华,惠泽千年”来形容。道家创始人孔子更是被评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与穆罕默德、耶酥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造就世界文化的“四先哲”,明代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王充言:“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 #
可以说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可谓里程碑的存在,正是诸子百家在这一时期的活跃与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精神文明基础,对于东方文化影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