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凭北京折叠获科幻界诺奖,获奖后仍按节奏写作

郝景芳获得这个奖项,她凭借《北京折叠》获奖,这部作品是刘宇昆翻译的,并且由他进行推荐的
被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品为《北京折叠》
#
昨天,在被誉为科幻界最高荣誉的世界科幻协会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上,中国年轻作家郝景芳凭借作品《北京折叠》摘得了最佳中短篇小说的奖项,该奖项常被称作科幻界的诺贝尔奖。这标志着中国作家在连续两年内,第二次赢得这一殊荣。郝景芳前往美国堪萨斯城领取奖项,北京晨报记者与她取得联系,郝景芳表示,获奖之后仍会保持自己原有的创作步调。 #
郝景芳把科幻撒上诗意的阳光
#
据消息透露,郝景芳此次获奖的小说《北京折叠》出自知名科幻创作者刘宇昆之手起步网校,该作家同时也是《三体》的译者,并且他向外界介绍了这部作品。郝景芳还向北京晨报的编辑透露,她注意到美国科幻文学界正逐步增强对全球科幻创作的关注度,其中不仅包括中国作品,也涵盖了日本和新加坡的文学成果。 #
中国作家能否再次赢得雨果奖,将极大推动中国科幻小说界发展,郝景芳对此表示,她本人定会坚持不懈地创作下去。她补充说,最近出版的作品,在六月份左右推出了四部著作,其中《流浪苍穹》、《去远方》、《孤独深处》这三本书,基本上囊括了郝景芳到目前为止创作的所有科幻小说,而《生于一九八四》则是她初次涉足现实主义纯文学领域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首次尝试此类风格的作品,此次获奖的《北京折叠》正是收录在《孤独深处》这本书里。
#
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得知郝景芳获奖的消息后,立刻对其表示了祝贺。此前一个月,在北京市举行的一次读者见面活动中,刘慈欣曾到场支持郝景芳的《流浪苍穹》《去远方》《孤独深处》三部作品的发行。这位知名科幻创作者多次表达过对郝景芳作品的欣赏之情,他认为郝景芳的写作,能够为科幻元素增添不少诗意的光辉。这种意境既带有浓厚的传统韵味,又充满了新颖的时尚气息。她在中国科幻文学领域,无疑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正是这种特质,使得她的作品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记得我曾经在她的某本书的跋文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仿佛早已淡忘的黄昏,那耀眼的金色光芒竟重新洒落下来。 #
《北京折叠》引发社会阶层思考 #
郝景芳目前担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管,其工作内容涉及宏观经济研究。她从2006年起进行文学创作,其作品经常在科幻题材中探讨现实社会问题。《北京折叠》一书描绘了一座可进行空间折叠、存在阶级差异的北京城,这座城市的形态能够像变形金刚般改变。
郝景芳谈到《北京折叠》的创作构思,她住在城乡接壤的地方,常和楼下住户攀谈,说说他们肩上的重担,说说远方孩子的近况;几个小时后,她又去学校,那里有朝气蓬勃的学子,又去职场,那里有世界级大企业的负责人。这两种生活完全没交集,像是两个世界重叠在同一个北京城。她希望记录各式各样的生活,使人们能够彼此感知对方的生活状态,并且感知对方日常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方面。颇为有意思的是,对于《北京折叠》这部作品,中国的读者普遍认为它深刻描绘了社会阶层的现实状况,以及现实对每个人生活产生的具体作用,还突出了北京这个地方的特殊性。郝景芳提及,她与海外部分读者沟通过,了解到这些人更在意机械化与自动化对经济的冲击,譬如大量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替代现代劳动者后,失业人群如何应对郝景芳入围雨果奖,这仿佛是无法回避的走向,国外读者倾向于从技术经济层面分析,并未关注到政治人物 #
《流浪苍穹》思考两种社会形态 #
郝景芳创作的《流浪苍穹》是她目前唯一一部长篇科幻作品,书中描绘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郝景芳曾提及,她实际上是在构思两个形态迥异的社会,一个位于地球,另一个位于火星,故事背景设定在约一两百年后的时代。最初立足点在于体制层面,地球上逐步演变为一个纯粹的市场体系,官方的职能与影响力被压缩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境地,全球化的趋势推动着整个市场一体化,市场化的步伐已经渗透到所有层面。火星的社会,完全不具备市场机制,可以看作是计划经济模式,是一个相当僵化且保守的系统,每个人的工作,不论从事何种活动,其收入都是依据年龄来确定的。她从地球与火星人士的思绪中,探究了不同环境对个体生命轨迹的作用,此外郝景芳入围雨果奖,她也抒发了对于各类社会现象的探寻以及内心的迷茫。 #
上月,北京晨报记者进行采访时,郝景芳谈到一个现象,获奖者和提名者受到太多关注,其他科幻创作者却无人问津,她表示,国内科幻界有许多作家持续创作多年,并且非常用心。留意众人视线是否将更集中于那些目前尚未受瞩目的创作者,倘若他们获得关注,或许就能发掘众多同样杰出的佳作,并非那些褒贬不一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