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所有博士都是学术人才博士毕业后要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澎湃新闻01.1411:36 #
日前,教育部举办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大会。据介绍,过去一年,我国院校“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布局了3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大学、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获悉,我国院校目前有博士研究生61.2千人,成为院校科研的主心骨。
2023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变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按照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首次超过10万,为10.52千人;到今年,我国博士生招生13.90千人,两年间扩招32%。
#
怎样在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的同时,保障博士培养质量,防止发展博士教育剌激学历高消费,是我国下一步发展博士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
#
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应届博士结业生达到7.52千人;按照跟踪的就业数据,到2023年8月末,40%不到的博士结业生到院校和科研机构就业,超过20%的博士结业生到企业就业。
#
这表明,发展博士教育,必须坚持“分类原则”,即要把博士分为学术型博士和专业型博士,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不能都按学术型博士培养。这一方面须要社会转变对博士研究生的想法;另一方面,要求院校要按照博士教育的不同类型,强化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博士生和研究生的区别,探求不同的博士教育评价体系。 #
对于博士教育,我国社会舆论普遍觉得,所有博士都是学术人才,博士结业后要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对于博士结业生到企业工作,还有人觉得是人才浪费。这是对博士教育的错误理解。事实上,从大专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都包含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两种类型的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也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
其中,学术硕士、学术博士是普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则是职业教育,前者致力培养高素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但因为社会存在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不少专业硕士点、专业博士点,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含混其辞,有的甚至就参照学术硕士、学术博士进行教育,这引起研究生教育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相悖。原本应当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博士,按学术型人才培养,致使培养错位与就业错位。
#
今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推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幅度提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目。这一方向是正确的,推动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关键在于要完善与之匹配的硕导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评价体系。
#
当前,一名导师既带学术型博士,又带应用型博士博士生和研究生的区别,如何做到按照不同的培养定位,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
总体看来,不少院校对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都差不多,包括在读期间发表多少数目、档次的论文,能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要通过盲审等等。博士生于是成为院校撰写、发表论文的主力军。但是,这不但带来博士培养的“唯论文”问题,也让应用型博士培养和学术型博士培养长治小异。
#
培养应用型博士,不应当追求发表论文,而应当注重解决实际技术困局,攻破“卡屁股”技术难关。按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造成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都“理科化”,不注重应用、实践,而指出发表论文,这些错位要求,也令不少博士生论文负担沉重,且对未来发展倍感苦恼。
在博士招生规模每年超过10万、在学博士规模超过60万的博士教育新时期,必须产生不同类型博士的明晰培养定位。要摒弃“高学历人才=学术人才”的迷思,加强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实践性,建设“理论+实践”双导师队伍,推动产教融合,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