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发布讣闻:我国著名职教专家

刘春生,男,1944年出生,山东平度人。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 曾任《职业技术教育》月刊杂志主编、社长,吉林职业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兼任吉林职业技术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兼职研究员,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规划组成员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享受政府特殊补助的人员。
#
2005年,我国第一个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职业技术教育博士点在天津大学设立。 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带头人,刘老师自然对此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 1989年,在天津大学举办全国职业学校校长培训班,讲授职业技术教育理论。 1997年,天津大学本科教师班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学课程。 1998年在我国工科院校中率先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技术教育硕士课程和职业教育学院。 2000年,天大成为全国第一批在职攻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硕士学位的人之一。 2003年,在天大相关学科中率先招收职业教育管理博士研究生; 直到天大用了16年时间才获得批准设立全国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博士点。 刘先生主持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
1980年调入吉林工业师范大学任教。 作为一名学者,他勤奋好学,治学严谨,著述颇丰。 应国家有关部门邀请,参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重大决策的咨询和制定。 连续四届受聘为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职业教育学科组成员,并担任多个学术团体和组织的主任。 领导职务。 因此,我的一位同事评论道:“现在仍然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的老同志屈指可数。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先生具有象征意义,他不仅是见证者、参与者的代表,更是理念传播者、思想推动者、理论开拓者的代表。” #
刘总表示,他在职业教育方面大致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包括创办新中国第一本职业教育杂志,撰写文章,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活动; 二是着力创建我国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主编《职业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等基础理论著作,在全国重点大学率先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参与国家职业教育科研规划、组织群众性职业教育科研活动等; 三是培养和培养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包括在国家重点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点,参与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硕士学位学习的规划和实施,对全国职业学校校长进行培训。 #
哀悼
#
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科的“幸”与“祸”
#
惊悉刘春生先生去世,心情沉重! 职业教育学科对于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刘春生先生作为本学科的创始人和创始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力! 学院有刘老师这样一位具有强烈教育情怀、人格魅力和学者风范的学科带头人,是学院的“幸运事”。 没有刘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奉献,学院就没有今天的发展。 他的去世是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的重大损失,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遗憾事件”。 我们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祝他旅途愉快! 我们也一定要牢记老师的谆谆教导,继承和发扬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把学院办得越来越好! #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严光芬 #
日前,惊悉刘春生教授在西安西京986医院安详离世。 我的心情很沉重,往事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
我和刘教授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认识的。 继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在我校设立高等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后,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的需要,1989年进一步组建了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主要培养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和教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初期主要针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技工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校长、管理干部、教师举办各类培训班。 说实话,当时我们对职业教育了解不多,教学培训设施更是不足。 我们多请国家教委职业教育司领导亲自授课,职业技能培训多由相关厂矿承担。 后来,经职教系推荐,多次邀请在吉林职业师范大学任教的刘春生教授来我校讲授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我们由此结识并交流。很快彼此就熟悉了。 刘教授长期以来是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专家。 出版多部职业教育学术专着天津职业大学教务处,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他主编的全国综合性专业月刊《职业技术教育》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报道并引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
结合国家职业教育事业需要,先后创办职业教育本科教师班和专科转本科在职教师班,承担职业教育课题研究任务。 1995年申请高等教育管理硕士学位后,开始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在职研究生。 1996年,国家颁布《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因此,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设立职业教育硕士、博士点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要。 这项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在了我们学院的肩上。 因此,邀请刘教授加盟天大职教学院就成了必然。 当年,刘教授成功从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加盟天津大学任教。 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刘教授成立了天津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进一步整合学校的教学和学术研究能力。 先申请职业教育硕士学位后,他很快就成功申请到了全国第一个职业教育项目。 对于博士学位来说,刘教授的贡献显然是不可或缺的!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教育学院就是在那个时代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
尽管刘教授已经退休多年,因劳累过度,身体不好,但他仍然关心学院建设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应该说,刘教授的去世对我们学院乃至国家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损失! 在此,我们向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刘春生教授表示沉痛哀悼,衷心祈祷他一路走好!
#
——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原副院长、学院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徐冰亭教授
刘春生教授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津大学引进的职业教育专家。
#
作为学科带头人,刘春生教授始终在天津大学的平台上发挥积极作用,显着提升了天津大学职业师资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 他是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博士点建设的创始人之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硕士”职业教师培养新路径的创始人之一,导师。许多研究生和职业教师。 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承担并完成了多项高水平国家级项目,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成果突出。 作为知名专家,他为国家职业教育领域相关政策的制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已为国家培养了数十名博士、硕士。 #
刘春生教授辛勤耕耘,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发展、职业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将永远记住他!
——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原院长周志刚教授 #
刘春生老师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线上的著名学者。 他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特别是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刘春生作为负责人带队与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联合申报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博士点。 该项目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博士点。 刘春生老师工作认真,废寝忘食。 他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多,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心、关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刘春生老师的去世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损失。 祝刘老师一路顺风!
#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退休教师朱世明教授
#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成立之初,刘春生老师给特长班学生讲授职业技术教育理论。 1996年调入天津大学后,创办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出版《职业教育学》教材,成立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 在刘老师的主持下,学校于1998年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点,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博士点。 刘老师为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
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我经常听到刘老师讲起他的研究经历:刘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就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权威广播电台也在春节黄金时段播出了他的作品。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一直被轻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需要有人做开拓性的工作。” 刘老师毅然做出人生选择,投身职业教育理论建设事业,为职业教育奔走。 他追溯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渊源,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发展职业教育学科做出了有益探索。 他从功能的角度提醒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构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范围。 他提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必须突出其战略地位,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并重……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
刘先生连续四届担任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职业教育学科组成员。 为我国职业教育产业发展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咨询。 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行业的参与者。 理论先驱。 刘老师是永恒的! #
——夏军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
来到学院工作后,我与刘春生先生的接触并不多。 他为人低调、平和。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话:我每天在办公室分三个单位工作,上午、下午、晚上。 我由衷地敬佩刘先生的敬业精神和自律精神。 另外,我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时,刘先生退休生病时,委托家人缴纳了1000元的特殊党费。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伟大的爱心和无私。 #
后来,我多次随学院代表团去刘老师家里拜访,有幸与刘老师零距离交流。 刘老师虽然身体不好,但每次看望他,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乐观、豁达,尤其是他对职业教育的杰出贡献和浓浓的教育情怀。 他始终关注学院的事业发展,也时时表达歉意。 由于身体状况,他很遗憾自己不能为职业教育这个课题做更多的事情。 他寄语年轻一代要好好学习,在职业教育研究中大有可为! 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我谨向刘春生教授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并祝他旅途愉快!
#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朱红春 #
《缅怀我的恩师刘春生先生》 #
第一次见到老师,记得是2000年左右。当时,我考研失利后,无意中考入了天大大学高等教育管理本科二班。 我有幸和我的研究生一起参加了这次讲座。 《比较教育》。 我原本的想法只是为了拿个文凭,结果看到一位又高又瘦的高大绅士正在写着酷炫又充满活力的黑板。 他以“造化无言而有情,寒尽春生”的诗句作为开篇。 大名,感觉很新鲜。 回想一下他每堂课只有一个人、一张嘴、一副眼镜和一杯水,英、法、德、美、日、俄等国家的教育景观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中国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就是在这个比较中。 其优缺点分析得很清楚。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大家的风格”吧! 可惜我当时太粗心了。 经过大半学期的时间,我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教育学科的真正关节。 我写下了很多教育史上的轶事和个人经历,这些轶事有时穿插在老师的课堂上。 有一天上课的时候,老师不知何时走到后排,在旁边轻声问我:“你可以在这儿坐一会儿吗?” “当然了,老师,我真的很喜欢你的课!” 一段对话,带着一些模糊的记忆。 我最想知道的是老师为什么放弃以前学的古典文学专业。 是不是因为他从古诗古文中学到了一些教育和职业技能——“正如你发现的那样,《诗经·伐檀》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一首劳动赞歌,描述的是伐木和车床——通过专业分工让工人换取食物和野生动物?” 但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上课但时间是第一位的。 只记得当老师慢慢站起来的时候,他看了一眼我写在笔记本上的名字,微笑着说:“你的名字多好啊!它不仅向全世界开放,而且向整个宇宙开放。” “……我们的研究也需要这个。 开放性(我只能记住这句话的大意,但很难重现当时的讲话风格)。 #
我想我在那一刻就应该意识到:作为一个学者,你需要有广泛的兴趣,即使你以前的专业背景与你现在关注的领域相去甚远。 下面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曾经迷失方向的年轻人的。 他逐渐对教育和职业教育问题产生了兴趣。 经过考研和二战,他终于如愿成为了刘老师的弟子。 通过更多的接触,我了解到了这位老师因“家庭背景”而艰难的成长经历,他在游历古典文学中蓬勃发展的风采,以及他后来创办新中国第一本职业教育刊物的成就。在随意的谈话中叙述。 他的东北雪地里追兔子的轶事、学术会议上的诙谐评论、宴会上的即兴赋诗等等天津职业大学教务处,都丰富了慈祥长者的形象。 但说起这几年印象最深的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来到办公室的那次。 学校正在请专家写一篇纪念毛主席1958年视察天津大学的作文,老师正在键盘上打字,刚刚打出了前两句。 “你说,让我打字吧,我打字很快。” 此时我满脑子想的就是做一件无心的工作。 没想到老师首先问我,作为天大大学的学生,我知道主席为什么来视察吗? 当时说了什么? “我真的不知道这些事情!” 于是老师就像上思想政治课一样耐心地给我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有时他会放慢语速,说出一些明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话。 ,我打字回复,过了一会儿,一篇文章就写出来了。 “老师,我记得主席强调了高校党委的领导和群众路线,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同学们纷纷汇报自己的学习经历。 老师还指出,我们还应该看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新技术的重要性,关注教育的社会责任,进而延伸到教育者的使命——帮助人类进步。偶尔。 最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总觉得好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让人如沐春风。 #
我很幸运能够跟随老师完成硕士学位,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曾经比我高很多的老师似乎渐渐屈服了,他的讲课常常达不到他的期望,直到有一次他在工作中晕倒了,然后他就只能走了干了半天,就变得很难教了。 在办公室甚至户外都很少见到。 每当我和同学们去他们家做客时,总会看到老师们在接受治疗,要么按摩,要么吃药。 患病之际,我们面临着学生的毕业,我们不断受到劳教令的困扰! 所以——根据我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留下的记录——“在我的来回奔波中,我的内心也感到了很多的愧疚。不仅是研究不尽如人意,还因为我丈夫的精力不如以前……我当然会毫不犹豫地奉献出我能想到的尽可能多的美丽词语,比如‘深渊的智慧,椽子的巨笔’,但此时却有只有一句话最能表达学生们的心声:老师,请多多关照! 学位答辩前,我真的很矛盾也很焦虑:一方面希望老师安息,另一方面又特别想得到一些现场的鼓励——毕竟这只是我生命中曾经有过一次。 犹豫了很久,我终于忍不住邀请老师参加。 然而,那天一早,当我走进会场时,我看到老师已经到了后排。 原来,我是在学弟们的搀扶下,一步步从家里走出来的,不过距离却是两公里! 当天的答辩过程显得异常漫长,评委们的提问也相当尖锐。 当我上台的时候,我感觉脑袋嗡嗡作响,紧张得几乎语无伦次。 这时,我抬头看到了我的老师,他是我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指导者。 他一直坐在那里,好像在直视着我。 刹那间,我又想起了,“创作是无言而有情的。每当我感到寒冷时,随着《春暖花开》这首诗,我突然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一种来自老师的教育的感觉。” 。
#
教师是注定要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留下名字的人。 原谅我只能从向上的角度写下我的记忆片段。 #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张宇 #
刘春生教授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本职业教育杂志《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点,创建了中国职业教育学科体系。 #
回顾我的求学历程,我有幸在天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得到了刘老师的悉心指导。 记得当时,我大胆提出并撰写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等职业教育的倡议。 刘老师对我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给了我这篇文章。 逐字修改。 投稿后,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并浓缩成一篇短文投稿到《中国教育报》。 后来我发现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第二版校长论坛上,我欣喜若狂。 #
听说刘先生驾车西行,我大吃一惊,心情颇为沉重。 谢谢刘老师,祝您旅途愉快!
——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毕业生 李明亮 #
文末附2006年2月20日发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传记——《刘春生:平原尽头处处是春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