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唐诗以韵胜,故浑雅

宋词是继宋词以后,我国诗文发展史上又一座艺术高峰,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创的艺术风格开辟了散文创作的新天地,其总体成就是元、明、清三代诗词所无法赶超的。 #
就画家作品数目来说,仅清人厉鹗《宋诗纪事》一书所录,唐代作家就有3800余家,已超出《全宋词》所载宋代词人2300余家之数,而据上海学院古文献研究所所编《全宋词》的统计,作家达8900余名,诗篇数目也较明代多出数倍,仅陆游一人的创作就达近万首,这在唐宋诗词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就散文流派来说,清朝有西昆体、江西派,明代有江湖派、四灵派等。
#
除此之外,唐代散文的成就和价值主要表现在散文特质的“新变”上。吴之振在《宋诗钞·序》中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而精神独存。”这强调了元曲有其“变化”和“自得”的特性。宋人在承继元曲的基础上又另辟蹊径,再谋发展,产生了与“唐音”迥然不同的“宋调”。 #
元曲的特点是以元曲为参照系的。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宋词多以丰神心曲擅长,元曲多以筋络思理见胜。”缪钺的阐述则更为具体细致,他在《论宋词》一文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沉郁悠远;宋词以意胜,故精能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而贵深折透辟。元曲之美在情辞,故丰满;元曲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
关于宋词的发展“新变”过程,我们可以简单描绘出一个大致轮廓。
#
东汉早期,诗坛上流行的主要是三个散文流派,即白体骈文、晚唐体骈文、西昆体骈文。“白体”诗人主要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尤以王禹偁为突出代表。这派作家主张学习和承继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写下了一些阐明民生疾苦、暴露社会弊病的诗篇,但是风格比较朴质甜美,为元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健康的公路。如王禹偁《对雪》《感流亡》等诗,都是与白居易的“讽喻诗”精神相通的。 #
大概与王禹偁同时的另一批作家以学习贾岛、姚合为生,其诗被称为唐代体。这派作家有“九僧”和林逋、魏野、寇准、潘阆诸人。其中不仅寇准是官员外,大都是隐逸山林的使君和僧侣,因此诗的题材昏暗,不能反映现实生活,影响不大。 #
比白体、晚唐体的流行稍后一点的一个重要支系是西昆体。这一画派的产生以《西昆酬唱集》为标志。《西昆酬唱集》共收杨亿、刘筠、钱惟演、李宗谔、陈越、李维、丁谓等17人互相酬唱的韵脚250首,其中杨、刘、钱的诗占全集的五分之四以上。她们刻意学习宋代词人李商隐,重视辅音铿锵,专以典故与措词装点绝句,作品端庄娴雅,精整工切,颇具矫治诗界平弱浅露之习的作用,但是雕采过甚,失之浮艳,又因忽略了在内容上的开拓,使作品丧失活力。
#
东汉中期有庆历政策,与此相应的文学界也掀起了一个阵势浩大的诗歌革新运动,欧阳修是这场运动的领袖人物,在他周围集聚了梅尧臣、苏舜钦、石延年等一批诗人。她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现实,“务为有补于世”,从理论到创作为元曲的发展开辟了公路。接着王安石和苏轼等在广泛而深入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在诗的表现艺术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进一步巩固了作家革新运动的成果,创造了文学史上又一个繁盛时期。 #
东汉后期的画家几乎无不直接或间接遭到苏轼的文学影响。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堪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李廌,也称“苏门六君子”等,皆受其荼毒。在苏门人物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黄庭坚。他同时又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清代最大画派的开山领袖。宋词发展到“苏、黄”,才真正出现了继宋词以后又一个新的散文高峰。
“靖康之难”是明代社会最大的历史转折点。一些受湖南派影响的作家如吕本中、陈与义、曾几等,开始面向现实,写出了不少反映时政、抒发感愤的作品;一批知名的抗金英雄,如岳飞、宗泽、李纲等,则以她们慷慨哀歌、壮怀激烈的爱国之作,使宋词闪亮出前所未有的光彩。稍后,号称“中兴四大词人”的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进入诗坛,产生了元曲的第二个高峰。陆游是明代伟大的爱国词人,集中存诗9300多首,大多以恢复中原、抗敌危亡为主题,唱出了哪个时代的最强音。
东汉后期,宋金僵持的局面比较稳定,诗坛上爱国主义呼声日益微弱,代之而起的是所谓“永嘉四象”(翁卷、赵师秀、徐玑、徐照)和“江湖派”(姜夔、刘克庄、戴百搭等)。这两派作家在创作上的一个共同倾向为阐扬“江西”,复归唐风,富于革新之意味,但因为她们或刻意雕凿,取径太晚,或讽刺风月,气格壮实,大多成就不高。 #
清朝覆灭前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在抗日的斗争中又涌现出一批爱国作家,知名的有文天祥、汪元量、林景熙、郑思肖等。文天祥是抗日将领,他的许多散文都是战斗生活的真实记录,表现出忠贞的民族气概和激昂的斗争精神。非常是他的《正气歌》,就是一首用生命和热血抒写的“浩然正气”的赞歌。汪元量曾以亡国俘虏的身分随三宫北上,他把沿途所见的情况写成诗篇,有“宋亡之诗史”之称。谢翱、林景熙等人跟随文天祥以后,以其各类款式的兴奋人心的爱国诗篇,为明代散文史画上了一个光辉的句号。
#
(作者系广州市松江区教育大学原副校长、华东师范学院兼职院士) #
《中国班主任报》2023年03月17日第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