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率先建成托养机构开展服务,残疾康复服务情况如何?

我市率先建成集中托养机构并开展托养服务
将异地新建东莞启智学校 #
广东省执行方案在东莞的推进效果怎样?近期,记者参与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检查工作后发现,东莞近年来在健全残疾人预防与康复机制、完善教育支持、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和革新,着力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利。到2018年岁末,需要康复服务的残疾儿童和已登记的残疾人获得基础康复服务的比例已超过99.84%。
#
需要康复帮助的残障少年儿童以及有资质的残疾人士获得基础性康复支持的比例超过九十九点八四百分之四以上 #
残疾人的核心诉求在于康复。近些年,东莞市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元化康复网络,这个网络以专业康复机构为核心,以社区和村庄的康复服务为支撑,同时依靠残疾人家庭提供支持,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社会化康复体系。这个体系的目标是确保从残疾发生的最初阶段到后期的生活照料,为残疾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康复服务。
#
自从着力推动实施精准康复计划后,整个城市都在努力增加康复服务方面的资源。依据精准康复的配套计划,选定了94个康复服务组织作为东莞市首批提供精准康复服务的指定单位,这些单位包含医疗康复性质的机构32个,专为残疾人士设立的康复组织34个起步网校,以及社区层面的康复服务组织28个。2018年岁末,需要康复帮助的残障少年儿童以及获得认证的残疾人士,能够获得基础康复照护的比例,已经超过九十九点八四。
#
东莞市为了应对残疾人多方面的迫切康复需要,相继设立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幼儿中心等九家服务单位,旨在为残疾人提供覆盖其整个生命阶段的康复支持。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工作人员表示,东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集中托养机构并实施托养服务,同时也在积极尝试“社工配合康复医生及康复治疗师”的服务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为行动不便的肢体残疾人提供到家的康复服务。
#
图为东莞市特殊教育中心 #
计划异地新建东莞启智学校
近些年,东莞已将特殊教育整合进整体教育蓝图,构筑了较为周全的特殊教育工作体系,确保了残障学童的受教育权益。现阶段,全市设有两所公办的学前康复教育机构专门服务残疾幼儿,还有一所融合教育实验幼儿园在运行,并且有两所特殊教育学校投入使用;特殊教育学校里现在有六百三十八名学生就读,普通中小学中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有五百七十二人,另有超过一百八十名需要上门辅导的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符合年龄的残障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比例超过九成,基本形成了以普通班级融合为主要方式、特殊教育机构为支撑、家庭辅导为辅助,覆盖从学前到高中所有学段的残障教育网络。 #
针对那些因重度残疾无法到校上学的适龄孩子,东莞市通过学区安排普通学校的老师,采用上门教学或远程辅导等手段,来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同时还会指导家长,在家里协助孩子进行家庭学习和训练。 #
东莞还着力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的设施水平,把原工业学校东校区改建为东莞启智学校的一个分支,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设置了烘焙工艺、住宿行业服务、社区维护管理三项学科。东莞市还打算依照国家规范在别处建立东莞启智学校,现阶段正进行新校园用地规划方案的修订工作。 #
为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暖人心 #
叶某娟居住在莞城创业新村,她因为患上小儿麻痹症,双下肢出现了功能障碍。她的丈夫遭遇高空坠落事故,因而造成了下半身瘫痪,这个家庭因此成为了“一户多残”的典型代表。2010年,叶某娟参与了市残联组织推行的一项家庭无障碍改造计划,通过这项计划,她得以体验到更加便利的生活。
#
根据叶某娟的要求和她的家庭情况,莞城创业新村把她的入户阳台对外通道改造成了斜坡式通道,并安装了推拉门实现进入,同时把卫生间也进行了改造,包括设置斜坡通道、推拉门、可调节高度的淋浴喷头以及防滑地面东莞远程教育,厨房部分也进行了降低台面的处理,这些便利设施让叶某娟和她的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方便。
东莞地区类似有助于残疾人居家行动便利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还有很多实例。根据相关消息,为了方便残疾人士的日常活动,自2017年开始,东莞将残疾人士家庭的无障碍改造项目纳入了《东莞市扶助残疾人士办法》,并且面向全市的残疾人士开展以“需要改造的尽量改造”为标准的家庭改造行动。根据掌握的信息,这些年该市已经为四千五百多个残疾人家庭实施了家庭环境改造,使其具备无障碍条件。
此外,东莞持续推动无障碍设施完善,制定了《东莞市无障碍设施“十三五”规划》,并运用切实手段,稳步实施。市住建局披露的统计表明,从2012年8月开始东莞远程教育,由该局监管的各类公共设施建设共计352项,全部配备了无障碍设施;同时,该局负责的596个居民区开发项目,同样百分之百安装了无障碍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