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建筑考试 > 一级建造师 > 专业辅导 >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阻滞的原因、表现及应对之策?

2025-10-1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行遇到阻碍的情况,其缘由和解决方法,摘要:导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无法顺畅推行的关键因素,在于成本与收益的预估出现偏差,责任归属不够清晰,缺乏独立且高效的监督机制,以及不同参与方之间存在利益上的矛盾。确保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顺利推行的措施,在于制定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的计划,强化责任追究和监督体系,平衡和协调各方权益。关键词:助学贷款;推行;阻碍 一、国 #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遭遇了执行障碍,2003年出现了大规模的停贷现象,这是自1999年开展试点以来首次遇到阻碍。当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份通知,明确了2003年度国家助学贷款的指导性计划,并设立了双重门槛,规定如果某高校的违约比例超过20%,并且违约学生人数达到20人,那么负责发放贷款的银行就有权暂停对该校的贷款业务。根据这份文件,许多银行因此叫停了部分高校的信贷业务,被银行记入负面名单的高校至少有一百多所,这个数量大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十分之一。2005年8月29日,教育部举办第11次新闻通气会,副部长张保庆直接指出了海南、天津等八个省市在助学贷款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这些地方的工作成效欠佳,已经对全国范围造成了不良后果,因而引发了众多新闻机构的密切关注,受到批评的八个地区具体包括 #

一些地区也迅速行动起来进行补救。2005年9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相关文件,旨在加强针对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中心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具体措施包括:第一,从下一年开始,全面减少这些地区和高校的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招生名额。第二,暂时叫停这些地区和高校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立审批流程。今年已批准的硕士与博士项目,也暂时搁置,不公开,不传达。中止对新建大学、高校级别提升、高校名称变更的审批。中止教育部与这些地方高校的合作计划。(3)在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中,凡是资助政策未落实、师生家长意见较大的,属于985工程的学校,一律暂时停止拨款。不属于985工程的学校,一律暂停安排修缮资金。(4)暂停同这些地方的高校共建工作,也

#

不投入高校的协作资金,压缩中央对当地的教育项目拨款。另外,对经济窘迫且助学贷款推行效果显著的省份,实施"奖励替代补助"政策给予鼓励。财政部门也推行配套办法:不划拨给地方大学的合作经费,并削减本年度教育项目的资金转移。对于经济不宽裕并且助学贷款推行效果显著的地区,可以采用“奖励代替补助”的形式提供资金扶持,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行受阻的缘由剖析,1助学贷款政策方案的合理程度,公共政策的推行存在阻碍,应当首先审视政策本身,方案优劣直接影响执行成效。国家助学贷款计划在制定之初,就包含诸多弊病和欠妥之处,正是因为这种规划上的不足,极大地引发了 #

2003年发生了双20事件,1999年和2000年设计的国家助学贷款方案中,还款主要采用分期定额方法,规定最长在毕业4年内还清欠款。学者研究发现,若要求毕业4年内还清贷款,我国的国家最高负担率大约在2942之间,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国际上通行的10标准。学生偿还贷款的压力太重,造成高校学生无法履约的情况很严重,进而引发了2003年金融机构停止发放贷款的情况。国家在2004年6月推出的新贷款制度中留学之路,对还钱的时间有了新的安排:让借款人毕业后根据工作状况,在1到2年之后再开始还钱、在6年内全部还清,但这和全球普遍采用的10年还钱时间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我国从1999年颁布助学贷款政策以来,一直都在不 #

持续改进既有措施, 2经济效益与投入不成比例 法国公共管理学者夏尔·德巴什指出, 当行政单位的决议与其预期目标不一致, 或觉得难以执行时, 它会抵制这种缺乏生气的做法, 或尝试调整既定方案的内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行期间,各个参与方都追求自身权益,无法做到完全公正客观,这项政策本身也是资源与权益的重新调整。参与助学贷款的各方中,银行对投入产出失衡最为在意。我国执行助学贷款方案的是商业金融机构。它并非典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西欧国家通常称作信贷机构,以盈利作为主要运作目标,在实施助学信贷措施时,会着力维护自身权益

#

2003年,高校学生贷款的违约率显著升高,与银行原先预想的成本收益存在明显出入,银行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直接削弱了它推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意愿,进而引发了银行在贷款方面的诸多顾虑和收缩。虽然地方上的负责人很少公然触犯上级法规,可是许多调查都显示,他们还是要放手用权达成个人目的,以便支援本机构的运作并处理当前面临的棘手状况。中国银行界提出的双重二十规范,就是金融机构为了谋求自身好处而肆意动用权力,全然不顾全局政策长远考量的一种行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行至今,责任归属不够清晰,并且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政策执行环节缺少有效的监管体系,导致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处理,也没有相应的问责制度来约束行为

#

政策落实情况缺少清晰的评价标准,奖惩措施模糊不清,常常只是走走过场,实际效果非常差。2005年,八省市推行助学贷款政策时,存在规避行为难以察觉和制止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政策执行,一旦出现问题时,又难以明确界定各相关方的责任,银行、政府、高校等机构究竟由谁负责 #

追究责任的对象,难以明确是谁没有有效推行这项政策,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针对助学贷款推行不力的省份制定了相应的惩处办法,不过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责任审查体系和监督体系来确保助学贷款的落实,因此这种惩处办法的推出,也只能是局部解决局部问题。不同群体的利益常常存在矛盾,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当某些措施不利于他们时,相关组织会采用多种方式阻碍政策的落实,也容易因利益分歧导致政策效果不佳,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国家助学贷款推行过程中,主要涉及四方参与方:银行机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以及受教育者。依照经济理论中的个体设想,个体具备有限的理性,以实现个人利益为首要目标,这种设想表明人们的行为动机源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并且在决策过程中会考虑成本与收益,这种观点强调个体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会通过权衡利弊来做出选择,从而达成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

特定情形下,整体社会利益达到最优,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经济主体的收益都实现最佳状态。以银行为例,国家助学贷款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效应,银行作为经济组织,同样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助学贷款政策推行期间,会与政府、高校等各方展开利益协调,一旦政策损害银行的利益,银行自然会运用多种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进而妨碍政策的执行,例如减少放贷、停止放贷等行为。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有效执行的方法 1改进助学贷款方案的设计 助学贷款政策能否成功推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即该方案的设计能否契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高校扩招和学费增加的环境下,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这无疑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但在助学贷款操作

#

在技术决策方面,诸如助学贷款的筹资渠道、申请流程以及还款方式等,必须契合当前中国的社会环境与资源条件,例如,是否能够将还贷周期拓展至十年,以此缓解学生的还债负担等。同时,需完善责任追查与监察体系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网,针对责任追查,要清晰界定并区分各方的职责,一旦发生问题,须制定配套的责任追究措施。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管单位,这个机构的核心任务在于依据助学贷款的指导方针制定监管规范,识别、汇集、研究各方操作与规范之间的出入情况,实施必要手段,迅速更正一切不符合助学贷款指导方针规定或偏离指导方针的错误做法,同时构建配套的激励与惩戒体系。协调不同群体的权益,自从助学贷款计划推行之后,金融机构、教育机构、公共部门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分歧持续存在,权益摩擦屡见不鲜 #

助学贷款具有显著的社会影响,属于非完全竞争领域,需要公共机构的介入与扶持,当这种需求变得十分突出时,应当由公共机构负责发放此类贷款,不宜由金融机构承担。公共机构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毫无疑问,公共机构是社会整体利益最主要的、有组织的提供方,这是公共机构固有职责的体现。国家推行助学贷款旨在维护教育领域的公正,让更多学子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表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网,与助学贷款政策高度一致。然而银行与该贷款目标并不相符,自政策推行以来,银行普遍采取保守放贷态度。部属重点高校的贫困学生申请贷款十分便捷,但地方普通高校的贫困学生却面临诸多申请困难。银行有利益选择的偏好,在银行看来,重点 #

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还款记录也较为理想。银行方面认为这种模式合情合理,然而真正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就读于地方院校,而非顶尖学府,这就造成了很多地方院校的贫困学生难以获得贷款支持。银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与助学贷款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当政府负责资助并监管国家助学贷款时,能够平衡各方诉求,不会造成政策推行中的阻碍。促进教育均衡是政府的职责,它会优先考虑最大多数人的公平,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以此维护社会和谐与国家整体利益。参考书目:孙绵涛所著《教育政策论》,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出版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张民选所著《理想与抉择》,分析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出版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袁振国所著《中国教育政策评论》,评论中国教育政策,出版于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钱再见发表文章《影响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深层机制探究》,发表于《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5期;陈标、夏道明合著文章《试析公共政策执行失灵》,发表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0期。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