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医药考试 > 医师实践技能 > 考试动态 >

在日本30余年经历:见证中国从日本媒体边缘走向中心

2025-05-2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日本,我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已有超过三十载,近年来,我专注于向本科生和研究生传授比较政治学与国际政治的相关课程。尽管所涉话题涉及亚洲乃至全球,我的研究视角始终未曾偏离“中国”、“日本”及其间的“中日关系”。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中国”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从边缘逐渐走向了核心位置。

#

初到日本之际,我国在日本的媒体报道中并不常见,而市面上售卖的中国商品也寥寥无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一词在日本媒体中的曝光度逐渐升高。回想起2010年,日本媒体上专家们开始热议“在中美对抗格局中,日本应如何抉择”。这成为了我记忆中日本媒体首次将中国与美国并列讨论的例子,当时甚至有人提出“与北京建立联盟”的观点。

#

近期在课堂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国是否属于发达国家?”结果,一半的同学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另一半则选择了沉默,他们表示我国是一个“极为多元”的国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日本年轻一代获取关于中国的信息渠道更加丰富,他们对我国的印象也变得更为积极和明朗。

#

今年国庆佳节之际,众多日本城市涌现出众多中国年轻人的身影。有趣的是,2023年之前,前往日本的我国游客以热衷于跟团旅行的“中国大妈”为主力,而如今,主导群体已转变为更倾向于自由行的80后、90后以及00后。与十年前人们印象中的“海外购物”形象不同,如今的这些中国年轻游客行为显得更为普遍,他们热衷于品尝美食、泡温泉以及游览名胜古迹。2024年上半年,前往日本的我国游客数量达到了306.8万人次,这一数字已逐渐逼近2023年的水平。然而,中日两国民间交流的现状大体上呈现“来多往少”的态势,即众多中国游客赴日旅游,而日本游客来华的数量却远未回升至历史最高点。

#

过去有种观点认为,经贸是中日关系稳定的基石,然而,今年和2023年,两国间的贸易额却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政策正在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而技术革新也在迅猛推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选择退出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其决策或许并不明智。当前,中日两国在众多领域遭遇相似挑战,诸如人口老龄化问题、产业链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来自美国的地理政治挑战等。若两国能在这一关键时期深化合作,完全有可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

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日本。在那个时刻,日本社会上涌现出一种观点,那就是日本未来在中美两大国之间将如何作出选择。随后,中日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些起伏,不少日本媒体开始讨论所谓的“中国包围圈”,而一些日本政治人物则开始鼓吹所谓的“价值观外交”。从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的视角分析,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并无实际价值,然而,当前日本的外交战略却明显体现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布局,这不禁令人感到惋惜。例如,在中国周边,日本积极参与构建了针对我国的“小圈子”和“小集团”。至于日本为何对“小圈子”情有独钟,媒体上众说纷纭。无论如何,这种策略性的“树敌外交”不仅可能导致国家间产生战略上的猜疑甚至敌对,而且与我国的国家利益相悖。

#

近期,石破茂成功当选为日本的首相。他明确表态,未来将致力于深化中日之间的战略互惠合作日本青年学者掀起赴华浪潮,并坚决反对与中国断绝联系。在10月4日的国会演讲中,石破茂首相重申,日本将全面加强与中国在战略层面的互惠关系,并在不同领域持续强化与中国的交流。此外,他还强调,中日两国将携手合作,致力于建立一种既建设性又稳固的友好关系。

#

石破茂在讲话中提到了深圳事件,该事件之前在日本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激烈讨论。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会受到国内舆论的影响,如何避免国内舆论使得外交政策偏离正常路径和既定目标,成为了各国共同面临的外交挑战。日本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外交的首要任务是捍卫国家利益,然而,理想的外交成果应当是互利共赢,而非单纯的零和博弈。

#

目前,中日两国的舆论界对对方的态度较为冷漠,然而两国民间交往曾经历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以40年前为例,当时有3000名日本青年受邀来华访问,而当年那些访华的日本青年如今多数依然健在。现在的中日年轻人,理应了解两国之间曾有过众多紧密的民间互动。回首往昔,旨在展望未来。然而,我们究竟要创造一个怎样的未来,或许那位敲响我研究室门扉的日本女孩心中已有答案。

#

新学期刚开始,一位女学生轻敲了我研究室的门。她兴奋地分享了她刚刚经历的中国初旅,眼神清澈且充满喜悦。她主修中文,心中怀揣着一份与中国相关的职业梦想。她对我推荐她去中国表示了感激,而我亦对她表示了感谢。特别是在众多日本企业家和学者对前往中国持有犹豫态度之际,这位日本女孩却愉快地完成了一次中国之旅。中日关系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至关重要的发展节点。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依然能看到这样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身影。 #

三十六年前,我有幸拜访了赵朴初先生,他于我的笔记本上亲笔题写了汉俳:“纵然一水相连,却似隔千层迷雾。”当时,我仅将其视为一种美学上的修辞手法日本青年学者掀起赴华浪潮,然而时至今日,我深刻体会到了赵老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意境。(作者为日本杏林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